彭湃
彭湃(1896.10.22-1929.8.30),乳名天泉,原名彭漢育,曾用過王子安、孟安等化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城郊橋東社人。出身於一個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初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在廣東海陸豐(今汕尾市)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後,建立了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彭湃 | |
---|---|
出生 |
1896年10月22日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龍津河畔橋東社 |
逝世 | 1929年08月30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原名彭漢育 化名王子安 孟安等 |
知名於 | 中國農民運動大王海陸豐起義領導者 |
知名作品 |
《彭湃文集》 《海豐農民運動》 |
信仰 | 共產主義 |
民主革命時期,彭湃開展農民運動,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書,成為從事農民運動者的必讀書,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物生平
孩童時代
1896年10月22日,彭湃生於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縣(今汕尾市)城龍津溪畔的一個地主家庭。父彭辛,生母周鳳(海豐公平人)。有兄弟姐妹七男四女。1901年(6歲)彭湃進海城七聖宮讀私塾。1903年(8歲)進林祖祠小學讀書。1906年(11歲)父與嫡母相繼去世。1909年(14歲)進海豐縣第一高等小學讀書。
青年時代
1912年(17歲)彭湃與鹿境鄉蔡素屏結婚。1913年(18歲)進縣立海豐中學讀書。1918年(22歲)春,離開海豐到廣州廣府中學上學。夏,東渡日本至東京,入成城高等預科學校學習日語和補習課程。1918年(23歲)5月下旬,彭湃回到海豐。6月中旬,被迫返日繼續學習。9月30日,考入早稻田大學專門部三年制政治科。1919年(24歲)9月18日,加入建設者同盟,不久又加勞動者同情會。1920年(25歲)10月,在東京發起組織赤心社。11月,加入由日本人和朝鮮人在東京發起組織的戈思摩俱樂部。
革命歲月
1921年(26歲)5月初,回國後不久加入中國社主義青年團。5月15日-19日,在《雙周評論》第一、二期發表《日本底五一》。後發起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社。7月30日,發起組織勞動者同情會。9月1日,在《新海豐》創刊號上發表《先同胞》。[2]
1922年(27歲)7月29日晚上,彭湃與另外5位農民組成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六人農會。5月4日,組織海豐學生舉行慶祝五一勞動節的集會和遊行。5月14日,與李春濤等創辦《赤心周刊》刊行。6月2日,在《赤心周刊》第4期發表《誰應當出來提倡社會主義》。6月下旬,深入農村,開始從事農民運動。7月29日,「六人農會」在得趣書室成立。
1923年(28歲)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彭湃為會長。彭湃為總農會制定了會旗,起草了臨時簡章、章程。4月,到陸豐推動農民運動,協助成立了「陸豐縣農會籌備會」。5月,海豐總農會改組為「惠陽農民聯合會」,彭湃為會長。7月,「惠陽農民聯合會」改組為「廣東省農會」,彭湃為執行委員長。起草了《廣東農會章程》。11月,在汕頭髮起組織惠湖梅農會。
1924年(29歲)4月初彭湃抵達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21日-6月1日,在廣州參加團廣東區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區執行委員會委員。6月30日,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彭湃為第一屆農講所主任。11月26日,彭湃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達到廣寧。開展長達3個月的廣寧農民反對地主武裝的鬥爭。
1925年(30歲)2月19日,廣寧農民反對地主的武裝鬥爭勝利結束,彭湃赴東江參加東征。4月,帶領海豐成立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5月1日,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成立廣東省農民協會。10月29日,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改組為海陸豐地委,彭湃任書記。
1926年(31歲)1月1日,所着《海豐農民運動報告》一書在當天創刊的《中國家農民》連載。5月1日,主持召開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二屆執委常務委員。5月29日,出席國民常廣東省常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5月30日,出席廣州各界紀念五四慘案周年大會。6月2日,在第六屆農講所向學員講授東江農民生活狀況及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
1927年11月,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後,馬上着手進行土地革命和鎮壓反革命。
1928年上半年,彭湃領導的農民武裝加上徐向前帶領的廣州起義部隊紅四師部分兵力,在海陸豐、普寧、惠來、潮州一帶開展游擊武裝鬥爭,捍衛蘇維埃政權。1928年11月,彭湃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
被捕就義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賣而被捕。30日在上海龍華與楊殷、顏昌頤、邢士貞4人同時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家庭成員
母親:
周鳳
父親:
彭辛
原配夫人:
蔡素屏烈士
愛人:
許冰烈士,作品《紀念我親愛的彭湃同志》
二哥:
彭達伍
三哥:
彭漢恆
七弟:
彭述
兒子:
彭洪
兒媳:
陳平,著作《人生旅程》
堂弟:
彭勁
侄子:
彭科
堂侄:
彭株
成就貢獻
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對當時正在蓬勃開展的全國農民運動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對幫助解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反封建惡習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為後來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彭湃領導建立的海陸豐蘇維埃政府,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以後紅色政權的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積累了經驗,開闢了中國革命以農村為基地走向勝利的道路。
彭湃發表的《沒收土地案》是新民主主義的土地革命運動起點,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革命運動積累了經驗,也為全國的農民運動開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借鑑。
人物評價
1923年元旦,中共中央領導人瞿秋白所說:「彭湃同志是中國農民運動第一個戰士。」
1926年,毛澤東稱彭湃為「農民運動大王」。
1929年8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宣言,對彭湃一生作了高度評價:「他這樣的革命鬥爭歷史早已深入全國廣大工農勞苦群眾心中,而成為廣大群眾最愛護的領袖。誰不知廣東省彭湃,誰不知彭湃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
2011年3月,彭湃的孫女彭伊娜談到祖父時說:「祖父才華橫溢,是一個有情有義,為理想無私奉獻一切的人。」
民俗學家鍾敬文早年在一篇回憶彭湃的文章里,稱彭湃是「一個生死於理想的人,他靠理想活着、工作着,最後也為理想欣然死去。」 後世紀念
紅宮紅場
紅宮紅場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城,面積為1850平方米,是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活動場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在紅場中心安放了彭湃烈士銅像,後成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豐故居
彭湃故居座落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橋東社龍津河畔,故居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河,始建於清末,主樓兩層,面寬三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築,風火式山牆,總建築面積266平方米。
原屋毀於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復。故居東側得趣書室,原是彭湃的書室。面寬三間,風火山牆,建築面積96平方米。彭湃故居門前的龍舌埔舊址,原是一快長方形寬闊坪。1927年冬,海豐蘇維埃政權成立後,在這裡舉行數萬人參加的群眾大會,焚燒田契471088張,租簿58027本。它是海豐農民運動和革命鬥爭的歷史見證。
紀念醫院
彭湃紀念醫院是一所以革命先烈彭湃烈士英名命名的縣級綜合醫院,坐落于海豐縣城繁榮商業區中心——紅場路18號,交通十分便利,至深汕高速路埔邊出口約 15 分鐘車程。1995 年被衛生部評定為二級甲等醫院和國家級愛嬰醫院,2001 年被省衛生廳和省教育廳評定為汕尾市唯一一家廣東省高等醫學院校教學醫院,2013年被省衛生廳和省教育廳評定為汕尾市首家高等醫學院校非直屬附屬醫院。
紀念中學
學校歷史悠久,其前身是1913年創辦的海豐縣立中學,解放之初更名為海豐縣立第一中學。1957年11月21日學校落成,正式命名為彭湃紀念中學,簡稱彭湃中學。現有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8]
紀念詩詞
2006年5月18日,楊小春作詩讚彭湃:「大浪洶濤卷海豐,農民運動樹先鋒。心潮血涌聽彭湃,國際歌聲世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