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 [1]
徐中舒 | |
---|---|
出生 |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 | 1898年10月15日
逝世 | 1991年1月9日 | (92歲)
国籍 | 中国 |
教育程度 | 安庆第一师范学校 |
职业 |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
知名于 |
《立达》上发表《古诗十九首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员会委员 |
知名作品 |
《殷周文化之蠡测》 《甲骨文字典》 《木兰歌再考》 |
目录
人物生平
- 1898年10月15日出生。
- 1914年先生考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在该校他接触到桐城派古文,学习兴趣很浓。
- 1916年毕业,在该校附小任教。
- 1918年后又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读书。
- 1921年经人介绍,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
- 1922年又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讲授《左传》。
-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一年后从清华毕业回到安庆,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旋又受聘于上海立达学园。其间,曾在《立达》第一期上发表了《古诗十九首考》,引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白的注意。[2]
- 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
- 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
- 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执教。
- 1949年建国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 1991年1月9日徐中舒逝世,享年92岁。
作品赏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