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聚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20日) |
徐光聚 ,1974年生於南陽。自幼隨舅父彭茂先先習畫,1997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1999年於炎黃藝術館開設中國畫臨摹畫室,2000年作品入選中國美協「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2年參加「水墨狀態·中國畫邀請展」,2002年參加「莊園水墨」中國畫邀請展,2003年參加中國美協「全國第二屆中國畫大展」,2003年參加中國美協「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2003年參加「當代名家16人邀請展」,2003年參加並策劃「走近七十年代——傳承與開拓二十人聯展」。2004年參加「第二屆高山流水邀請展」,及參加「水墨心象當代名家邀請展」,2005年參加「啟航·水墨新銳提名展」,2006年韓國·大田舉辦「徐光聚山水畫作品展」,及北京炎黃藝術館舉辦「林泉高致——徐光聚山水畫作品展」。現為黃胄美術基金會編輯,炎黃藝術中心展覽部負責人,炎黃藝術館藝委會委員。
徐光聚 | |
---|---|
出生 | 1974年 |
國籍 | 中國南陽 |
職業 | 畫家 |
知名於 | 他的山水畫成為當今年輕一輩中的代表,成為讀者心目中寄情的佳處。 |
知名作品 |
《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 《當代名家16人邀請展》 《林泉高致——徐光聚山水畫作品展》 |
目錄
名家點評
讀徐光聚的畫,心靈默默沉入一種幽微、空明的狀態里,一種難以名狀但又依稀可見的淨澈靈氣,時時向我襲來。我不知其然,然又感到心靈真空妙有般地顫動,是那樣的清晰與靈明。我覺到一種透徹所給人是那樣的澄靜,神思醉酡。光聚的作品給我的印象可以用「淨」、「澹」這兩個字來概括。光聚的作品中的「淨」與「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色彩的清淡,畫中的意象如袁宏道所說:「風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嵐出,雖有無,不能設色也,淡之至也」。二是意境上的恬淡,心境是平和的,思慮也是極自然的。
古人以為天地之氣,凝而為山,融而為川,山水與人的氣息本相通,山水與人之間存在着同行同構之交互感應的物質。山水,培養了中國文人的「林泉之心」,而山水畫,亦就應天命而生了,它使得文人們可以「不下堂筵而坐窮泉壑」。同樣,光聚把山水畫當成了他的希冀冥想和自然物我為一的情感追求的一種替代,也就無可避免他把他的修養、學識、志趣和理想帶入了山水畫中,使之具有了強烈的詩意,並以有詩意為其創作的重要追求。也因而使他的山水畫成為當今年輕一輩中的代表,成為讀者心目中寄情的佳處。——翁芳友
如果需要用幾個詞來概括徐光聚的山水作品的特質,那麼用空寂、疏朗、簡潔、渲淡、靜謐、冷逸、荒寒等字眼是比較貼切的。
徐光聚追求的是以靜觀動,動靜相宜的境界。我們可以從他的畫面中看到,在這靜寂寒冷的環境中,山間小路兀自蜿蜒向前,山下一潭瘦水清澈,有聲叮咚,遠山縹緲如黛痕一抹,房舍與亭台孑然獨立,煙雲在山中自由來往,任意舒捲,這難道不是一個同樣「喧囂」的世界嗎?這正是被莊子名為「天籟」的自然之聲啊。在徐光聚的山水畫中,靜與空是相聯繫的,靜作用於聽覺,而空則作用於視覺,在不同感官的相互協調和轉換中,聽覺的靜正搖盪出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又更加渲染了寧靜的氛圍。這是一個由空和靜相互融合的境界,空不是別無一物,靜也不是萬籟無聲,空和靜的結合造就了這片寧靜空濛的幽遠之境。
徐光聚的山水取法董其昌、漸江,直追元代王蒙、倪瓚。他擅以單線勾出山形,簡潔的皴擦言簡意賅,恰當地表現出山石的紋理和脈絡。在他的作品裡,青紅黃綠的斑斕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極輕淡的顏色和大片的水墨。他用這點點墨痕在白色的宣紙上展現了天地萬物的絢爛色彩。中國畫本來就有墨分五彩的說法,沒有顏色正超越了絢爛的色彩世界,也表現了色彩的世界。在這方面,徐光聚是得其精髓的。——馬龍
徐光聚作品畫面結構嚴謹,給人簡遠荒寒之感,有類於元人倪雲林繪畫的氣象,意境幽遠,用筆自然流暢,深得傳統之神韻。——崔曉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