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中國近現代戰爭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後,日軍氣焰極為囂張,企圖沿長江而下乘勝追擊一舉擊潰中國政府軍隊主力,然而,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堅定有力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徐州會戰,華北戰場的形勢和徐州地區中國守軍的有力堅決的抗擊,卻暫時轉移了日軍視線,轉而企圖打通津浦線(天津—浦口)並消滅中國第5戰區主力。這次會戰中國不僅取得了台兒莊大捷等偉大勝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會戰的焦點之所以集中在徐州地區,是因為徐州的重大戰略地位。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位於黃河與淮河兩河之間,據魯豫皖蘇四省要衝,為津浦、隴海兩鐵路之樞紐。徐州周圍,山巒重疊,河川縱橫,在中國軍事史上就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華北日軍南下時,在華北山東方面的一線防線,由於守軍將領韓復渠(後被槍決)畏敵避戰,輕棄黃河、泰山天然屏障,又接連不戰而退,日軍長驅直入,輕取山東大部戰略要地,給抗戰形勢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欲望。為了連貫華北、華中兩個戰場,日軍決心以濟南、南京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最後會師徐州打通津浦路。為此,日軍先後集中24萬人的精銳部隊,於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
中國方面極為重視徐州地區的防禦作戰。中國第5戰區先後調集約60萬大軍防守徐州地區,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此次會戰是一次大面積大範圍的作戰,中國軍隊在黃淮之間的廣袤大地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攻守與反攻守作戰。
1938年1月下旬起,北上的日軍華中方面軍部隊與中國軍隊接觸,遭遇到中國軍隊的猛烈抗擊,2月9日,日軍曾一度突過淮河北岸,但不久即被中國軍隊擊回淮河南岸,形成與北岸中國軍隊隔河對峙的局面。在北線,日軍華北方面軍第2集團軍指揮精銳第5、10師團分路南下,其中第5師團由青島南下,企圖奪取魯南要地臨沂,再從東路進攻徐州。臨沂我軍實力薄弱,3月中,張自忠將軍率部兩次馳援,兩次擊退日軍,取得兩次臨沂保衛戰的勝利,給驕橫的坂原師團以沉重打擊。而且,臨沂保衛戰的勝利,使日軍第5、10師團會師企圖失敗,為台兒莊殲敵奠定了有利基礎。在日軍第10師團方向即津浦路正面,2月中旬,我軍一部主動襲擊濟寧,給日軍造成1000餘人傷亡,牽制了日軍行動。從3月24日至4月7日,中國軍隊集中兵力不避犧牲,反覆猛烈地攻擊突入徐州附近要地台兒莊之日軍第10師團瀨谷支隊(旅團),使之除小部突圍外,大部1萬餘人被殲,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一次重大勝利。台兒莊大捷後,蔣介石決定乘勝擴大戰果,向徐州地區大量增兵,欲在此與日軍決戰。但是,日本大本營察覺到徐州地區集結大量中國軍隊後,於4月7日制定了《徐州地區作戰指導要領》,重新部署共計6個師團的兵力再次南北推進,包圍中國軍隊,企圖一舉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中國軍隊經過逐次激烈的抵抗後,未能阻止日軍攻勢,至5月15日,日軍完成對徐州地區的包圍。在危急形勢下,中國方面決定放棄徐州,至21日,徐州地區中國守軍主動撤離。
徐州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軍雖然大通了津浦線,但妄圖打擊中國軍隊主力的目標卻未能達成。再次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而中國軍隊將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線上,暫時轉移了日軍的進攻方向,為部署爾後的抗戰初期最後一場關鍵大會戰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時間,尤其是台兒莊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視頻
徐州會戰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