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珊
徐海珊(1910-1948) 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山東野戰軍十三縱三十七師政委。 1928年4月, 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到紅一軍政治部工作,任少共團委會委員。1931年5月轉為中共黨員。1938年1月任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秘書、四支隊七團二營副營長。1939年1月任新四軍七團政治處主任。3月帶領一個營的兵力,在淮河擊沉一日軍汽艇,消滅日軍幾十名,繳獲大批槍支彈藥。5月任七團政治委員。
徐海珊 | |
---|---|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 |
出生 |
1910年 湖北紅安 |
逝世 | 1948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軍事家 |
目錄
人物簡介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四旅十二團政治委員。同年5月調二師任組織部副部長。 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政治部主任。10月北上魯南,率部向日偽占領區進攻。 1946年12月,任山東野戰軍二縱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2月調任十三縱隊三十七師政治委員。 兗州戰役勝利後,率部參加濟南戰役。1948年9月23日,濟南戰役進入最後決戰階段,三十七師擔任突破坤順門的主攻任務,經過城頭反覆爭奪戰, 突破口被三十七師打開。9月24日,設在趵突泉西側的三十七師指揮所被國民黨軍轟炸機炸彈擊中,指揮作戰的徐海珊光榮犧牲。
人物生平
徐海珊同志,湖北省黃安縣二程區華河會徐屋榨村(今紅安縣趙河公社徐屋榨大隊)。一九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生。幼年時父母雙亡,跟叔父、兄嫂度生。從九歲起在本村私塾讀書三年,即輟學在家種田。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六年連續鬧災荒,收成極少,在北伐軍攻占武漢的大好形勢下,黃(安)麻(城)地區的貧苦農民掀起了抗租、抗糧、抗債、抗捐、抗稅的高潮。十六歲的徐海珊,親眼目堵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心靈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一九二八年五月,海珊同志由董志林、董志興同志介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義義青年團。這時,他擔任了村蘇維埃主席兼赤衛隊長。在團內擔任支部委員,後任支部書記。一九二九年二月,海珊被調到赤衛軍任連政治指導員。九月又調到桃花區任少共區委會組織部長。
一九三○年三月,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並建立了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和紅一軍,海珊調紅一軍政治部任少共團委會委員,做青年工作。一九三一年二月,又調到中共河口縣委任宣傳幹事。五月,海珊同志在中共河口縣委員會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一名無產階段先鋒隊戰士。
在國民黨反動派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實行第三次"圍剿"期間,敵人占領了河口。河口縣委機關率領地方武裝轉移到孝感地區,立即組織了一個二十餘人的手槍隊,返回河口打游擊,由海珊同志任黨支部書記。一面將部隊轉移留下的槍支收好一面發動群眾鎮壓罪大惡極的反共分子。
一九三二年六月,蔣介石糾集了六十三萬兵馬向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軍事"圍剿",首先撲向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當時擔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的張國燾驚慌失措,擅自決定放棄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向陝南川北地區轉移,只留下一部分紅軍和少量的地方武裝,堅持老區的鬥爭。國民黨實施了殘酷的燒殺掠奪。一九三三年三月,鄂豫皖特委指示,要堅持原地鬥爭,恢復甦區。為此將河口縣委改為河口特委,董志興任書記,海珊同志任組織部長兼便衣隊政治指導員。由於當時環境惡劣,只能以便衣秘密聯絡群眾展開游擊活動。
後來,張學良的東北軍到河口駐防。為了瓦解敵軍,河口特委印製了《告奉軍書》和傳單、標語。海珊他們也經常沿着通往河口的公路,往敵人的據點裡散發,瓦解敵軍,威懾敵人。河口便衣隊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打開了局面,許多群眾冒着生命危險給紅軍傳遞情報,掩護傷病員。便衣隊也擴大改編為河口特務營。一九三四年二月,海珊同志調任特務營黨支部書記,行政上任文書。
一九三七年春,國民黨白匪軍對我堅持在大別山區的紅軍游擊隊進行了三個月殘酷的"清剿"。海珊和戰友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百折不撓,堅持敵後鬥爭,在三個月的反"圍剿"鬥爭中,戰勝了敵人,為黨保存了力量。 一九三七年八月,在國共兩黨談判合作一致抗戰的形勢下,特委決定,由徐海珊同志負責,將活動在皖西一帶的冬便衣隊集合到鷂落坪,然後開到黃安縣七里坪整訓。海珊同志被調到黨訓班學習。一九三八年一月,集中在黃安縣七里坪和宣化地區的紅二十八軍奉黨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海珊同志任四支隊九團秘書,七月又調任四支隊七團二營副營長,十月改任團政治處宣傳股長。 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國民黨頑固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在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新四軍新的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並立即將部隊統一整編為七個師,一個獨立旅。海珊同志任四旅十二團政治委員。為了接應一部分在皖南事變突圍時衝散的部隊,師部命令十二團去占領八里橋,十二里岔兩個渡口。決定以教育爭取和軍事強攻兩手對付敵人。占領了渡口。接應了五百多名台北渡長江的新四軍戰士,十二團受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的表揚。
一九四一年五月,海珊同志從十二團調到二師任組織部副部長,並為師黨委委員。在二師工作三年多,他對革命事業一片忠心,時刻不忘黨的原則,認真掌握方針政策,處處以身作則。一九四五年新四軍二師在羅炳輝將軍的率領下北上魯南,向敵占區進攻,接受日軍和偽軍的投降。海珊同志所在的四旅同兄弟部隊一起殲滅了韓莊(徐州以北)的日偽軍,保衛了魯南。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出現了一個短暫和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三日,黨中央決定新四軍軍部兼任山東軍區領導機關,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奉命改編為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四旅。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八日,海珊同志從四旅調到二縱隊任政治部副主任。平階段,有些同志產生了和平麻痹思想,而海珊同志卻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他對同志們說:"國民黨反動派是不要和平的,我們要提高警惕。"
一九四八年,海珊同志從二縱調到十三縱三十七師任政治委員。部隊在萊陽地區休整,開展了以"訴苦"、"三查"和群眾性練兵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使部隊的政治覺悟、組織紀律性和戰鬥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海珊同志得了肺病,身體很弱,但他經常堅持工作,
1948年九月二十六日濟南戰役打響了,海珊同志顧不得病痛體弱,堅持指揮戰鬥。二十三日濟南戰役進入最後決戰階段。十三縱隊首長把突破坤順門的任務交給了徐海珊同志所在的三十七師。下午六時,響起了驚天動地的大炮聲,攻城戰開始了。我軍戰士們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大家只有一個信念:用鮮血和生命奪取戰鬥的勝利。經過一番鏖戰,反覆爭奪,突破口終於被我軍三十七師打開了。我軍三十七師指揮所設在趵突泉西側張家公館西北角小樓上,正要向城內轉移。突然,飛來兩架"B-29"轟炸機,拚命地轟炸坤順門附近我軍陣地,一顆炸彈落到三十七師指揮所小樓西北角,整個樓房被炸翻,指揮所埋在瓦礫中。當同志們把高銳師長和幾個身負重傷的同志救出以後,內城的戰鬥基本結束了,而我們的師政委徐海珊同志和幾位參謀光榮地犧牲了。
濟南戰役後,參加解放濟南立下戰功的英雄、模範們,受到了毛主席、黨中央的嘉獎,中央軍委對三十七師步兵第一○九團授予"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在安葬海珊同志的大會上,三十七師全體指戰員流着眼淚,舉槍宣誓。原華野第十三縱隊司令周志堅同志,於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在縱隊《進軍報》上題詞:"追悼徐海珊同志及諸犧牲同志。我們應該貫徹他們堅決執行命令,完成任務,英勇頑強,積極作戰的精神,並為繼承他們的好作風而努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