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徐滨士(xu bing shi1,931年3月 -) 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1] 徐滨士, 山东招远人。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中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滨士率先在中国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解决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修复的重大难题;研制的电刷镀设备、各种镀液及纳米电刷镀技术,为现场修复大型设备及关键零件提供先进技术;近年开发的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为制备高温热障图层提供了关键技术;开发研究新型履带板换代材料并推广应用,获得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究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新技术,解决了重载荷、极端苛刻环境下的润滑、抗磨、防腐等重大难题。[2]

徐滨士
出生 1931年3月
国籍 中國
职业 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
知名于 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
知名作品表面工程与维修

目录

人物经历

1931年(民国二十年)三月,徐滨士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里。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同胞们被日本人欺负蹂躏,于是他暗下决心:"用知识把祖国建设强大。"在强烈的报国心的驱使下,他发奋读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徐滨士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先读了两年预科,系统学习了俄语与高中数、理、化。 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焊接专业,为了尽快培养出焊接专业的本科生,学校抽调了当时已大四的徐滨士等一批学生学习焊接。 1954年,徐滨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毕业,获工程师学位。并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上了装甲兵工程系修理教研室的教员,建设焊接实验室。为了攻克坦克零部件磨损后的修复难关,他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试验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突破了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禁区。 1954年至1961年,徐滨士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 1961年,徐滨士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世纪90年代末,徐滨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徐滨士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能耗和气体消耗量下降1/3,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 1987年,徐滨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全力研究和解决表面工程中的许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并创办了《表面工程》杂志。他带领课题组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出了不同体系的20余种纳米电刷镀液。 1990年6月,徐滨士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5年,徐滨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10月2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14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第33届常务理事会上,徐滨士被授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在徐滨士之前全世界仅5人获此殊荣。 2018年10月2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与山西华豹涂料有限公司共建华豹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签约仪式在阿里巴巴创新中心举行[3]

人物成就

  • 科技成就

徐滨士是中国军装备维修专家,中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主要科技成就有:

(1)系统的开发了电刷镀设备、镀液和工艺。解决了诸如万吨巨轮、坦克等重大型机械不需解体就能现场局部维修的国家重点工程的多项急需关键技术,突破了现场修复大型设备的重大工程技术难关。电刷镀技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项目。近年来他又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的纳米复合涂层可显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温磨损及抗接触疲劳性能,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在全军16家装备维修重点部队推广应用,解决了重载车辆、舰船、飞机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零件的再制造技术难题。[4]

(2)在国内首次用等离子喷涂技术解决了坦克等重载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不能修复的重大难题。研制出了适合坦克零件修复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并优化出五种工况零件修复工艺规范,解决了坦克52项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难题。1981年开始在全军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达366万元。90年代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

(3)发明了新型坦克履带板材料ZGMn8CrMo。他在发明自强化双相抗接触疲劳耐磨修复合金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成功开发出新型坦克履带板材料ZGMn8CrMo,使国产坦克所用材料寿命由原来的3725公里一跃超过10000公里,比原来的Mn13材料寿命延长3倍以上。

(4)首次在国内将电弧喷涂技术用于大型舰船钢结构的表面防腐研究。研制出新型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并开发了适用于舰船、电站等多种防腐、耐磨电弧喷涂合金及粉芯丝材。有效提高了舰体、水陆坦克等主战装备的使用寿命。

(5)率先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建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新学科。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表面工程学科,组织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军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又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概念,对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社会和国防系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年10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授予他最高学术成就奖,以表彰他为表面工程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加强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他在国内又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再制造工程学科,建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再制造工程已经受到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21、22文件均将再制造技术列为关键技术之一,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将"共性关键制造技术与再制造技术"作为制造科技发展的24项优先主题之一,这为再制造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决策性论据。

  • 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英、中波政府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军队预研项目等80余项科研项目。

  • 论文著作

出版《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6、17卷):材料表面工程(上、下)》、《装备再制造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循环经济与再制造》、《表面工程的理论与技术》、《表面工程与维修》、《纳米表面工程》、《再制造工程基础及其应用》、《再制造与循环经济》等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三大检索400余篇;授权及受理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获奖记录

年份 获奖
1985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 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6年7月 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1997年 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4年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6月 获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
2004年10月 获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
2005年5月 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2005年10月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技术科学奖"
2009年10月 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摩擦学最高成就奖"
2010年4月 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中国表面工程最高成就奖"

社会任职

徐滨士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表面工程》及《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及《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同时兼任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以及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或顾问。

人物评价

徐滨士在科研的道路上从不机械地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总是把对国家和社会的那份责任扛在肩上,从来不曾放下。他不愧为中国"金戈铁马"维修之父。(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忠奎)

正是因为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徐滨士几十年来不为困难所压倒,不为挫折所屈服,不为名利所诱惑,从不懈怠,一步一个台阶,先后研究开发5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奖无数,著作等身,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尊重。[5] (经济日报 陈建辉)

谈起徐滨士,人们崇敬的眼神里,总有一丝从心底漾起的亲切:学院领导谈起他,像在谈论一位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学生们说起他,像在谈论自己严厉又慈爱的父辈;实验室的工人师傅们,谈起他更像说一位知心的伙伴……几十年来,徐滨士立身做人干事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象魅力",深深感染着身边的人们。[6] (解放军报赵波)

视频

碧海连云陪同环保部副部长王扬祖拜访徐滨士院士

郭延宝报告徐滨士院士事迹2005121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