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他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被尊為"延安五老"之一。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1934年參加長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黨中央曾評價他"對自己是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

生平簡歷 徐特立(1877年—1968年),又名徐立華,原名懋恂,字師陶,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 1877年2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四都觀音塘(今長沙縣江背鎮觀音塘)。 1905年入長沙城寧鄉速成中學,畢業後在長沙周南女校任教。後興辦私學(如梨江學校、長沙平民夜校等)。 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持武昌起義,被選為湖南臨時議會副議長。 1913年任長沙師範學校校長。 1919年-1924年6月,42歲時,遠赴法國勤工儉學,並考察了比利時和德國的教育。 1924年回國後創辦長沙女子師範學校和湖南孤兒院。 1927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 1928年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0年回國後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創辦了列寧小學、列寧師範等。參加了長征。在延安曾任邊區政府教育廳廳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以八路軍高級參謀長的名義任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主任,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長,兼任蘇維埃大學副校長。 1934年10月他以57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董必武、徐特立一起編入中央機關縱隊幹部休養連,表現了老英雄的大無畏的革命氣魄。 1940年創辦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並任院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等職,後因身體原因請辭。 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人物經歷 徐特立,1877年生於湖南長沙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就體味到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9 歲時,父兄因憤於不識字受欺壓,湊錢讓他讀私塾。他讀了六年書,又因無錢輟學在家,曾跟隨一個和尚學習禪宗。後來他在家勞動,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廢科考辦新學,長沙辦起師範學校,他考入該校讀速成班,畢業後當高小教員,又應聘長沙周南女校。

1907年發生清政府向外國屈辱妥協的教案時,徐特立在學校作時事報告,講到激憤之處,熱淚如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寫了抗議書,寫完當場暈倒。這一「抽刀斷指」的舉動,頓時蜚聲全省,徐特立也被當時有進步思想者譽為最有血性的激進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徐特立積極參加湖南起義,被推為長沙副議長,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長。他一身清正進入官場後,頓覺黑暗無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長沙師範學校校長。1919年,國內興起赴法國勤工儉學熱潮,年已42歲的徐特立也報名前往,成為年紀最大的留學生。在法國四年間,他邊做工邊學法語,後入巴黎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回國後,他任長沙第一女師校長,被公認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時,徐特立參加了湖南農民協會並任教育科長,又在左派掌權的國民黨長沙市黨部任農工部長。同年夏天,大革命失敗,在不少共產黨員叛變脫黨時,徐特立卻以50歲年齡入黨。隨後,他參加了南昌起義,任師黨代表。部隊失敗後,他決定同賀龍一起上山打游擊,只是因病未能跟隨,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學。他學通俄語後,系統研究了馬列主義,並同吳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漢語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潛回國內,赴江西根據地,後在中華蘇維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長(部長為瞿秋白)。1934年,他隨軍長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紅纓槍,和大家一同行軍。瞿秋白在告別時換給他一匹好馬,他卻總是讓給傷病員騎。據統計,長征兩萬里,徐老騎馬不過二千里,人稱「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騎馬兒跟馬跑」。

到達陝北後,中共中央為他慶祝60歲壽辰。毛澤東寫信致賀,稱徐老「今後還將是我的先生」。抗戰爆發後,徐特立先到國民黨統治區做中共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學院院長,在黨的「七大」上當選中央委員。此時,他老當益壯,年近七十還參加了延安青年體育運動會的游泳比賽。1947年,中央為他慶賀70歲誕辰,毛主席的題詞是「堅強的老戰士」,朱總司令的題詞則是「當今一聖人」。

新中國成立後,徐特立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因年老記憶力減退,他自動申請免職。但是,他仍關心國事———「大躍進」時不表贊成,「文革」開始後又憂心不已。1966年國慶節上天安門時,他守在電梯旁等毛澤東,想傾訴心中想法。毛主席遠遠看見他後,馬上打招呼並想走過來,可惜被突然出現的一群高呼「萬歲」的人隔開。徐老此後身體日衰,難以外出,於1968年去世。

積極求新 徐特立生於1877年,當時的中國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世界形勢來看,英、法、美等國家在全世界大肆侵略擴張,搶占殖民地;國內,清王朝即將走到盡頭,對內政治腐朽,對外卑躬屈膝。在這種形勢下,有識之士紛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

年幼的徐特立生活在湖南長沙縣的農村,母親的早逝、父親的整日勞累和生活的極度窘迫,使他初嘗人世的艱辛。1886年,飽嘗沒有文化苦頭的父親東拼西湊了一點學費,將9歲的徐特立送進私塾讀書。

在私塾讀過的詩歌、古文中,明末清初學者朱柏廬寫的《治家格言》和明代忠臣楊椒山感情充溢的遺囑,對徐特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6歲時,徐特立因家中親人去世,必須自謀生計而不得不輟學。經過幾年摸索,18歲時徐特立終於作出從文的決定,「確定教書兼習科舉業」「可以進步,又可謀生」。

於是,徐特立一邊在家鄉教蒙館,一邊「兼習科舉」,苦讀八股。但他反對考秀才用的死八股,特別是在得到長沙舉人陳雲峰的勸告後,徐特立立志求真知而不再把精力放在八股文上,「從此我不做八股了,成了一個好漢學的青年」。他甚至制訂了「十年破產讀書計劃」,一心「讀書求學問,進學不進學不去管他」。在博覽經史子集的同時,徐特立積極閱讀《湘學報》、《湘報》等傳播西方文明的書刊,特別喜愛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人寫的那些針砭時弊、議論時政、激情洋溢的文章,一度自命為康梁的信徒。

1905年,清廷明令取消八股取士,改考經義,並加歷史、地理。28歲的徐特立參加考試,在3000名考生中名列第19名。雖然後來因經濟困難而又不願接受富家子弟的資助而放棄了複試,但他的名聲不脛而走,各處學堂爭相聘用,他不再需要為生計擔憂。然而,他並不安心於農村塾師的職 業,更不迷戀於個人的小康家庭。他考慮的問題,已經迥異於20歲以前主要為個人職業、家庭和前途着想,進而覺得該為國家民族分憂了。他覺得自己應該離開家鄉,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去學習新的知識,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他考入了由同盟會會員周震鱗在長沙城創辦的寧鄉速成師範,學習教育學、自然科學等新知識和西洋史、東洋史等講授資產階級革命的課程,開始接受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教育救國 隨着立憲派組織發動的三次大規模的請願活動相繼失敗,徐特立逐漸認識到改良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必須通過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於是,他向革命黨人林伯渠等人了解革命形勢,表示要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在湖南還是黑雲壓城之際,徐特立約集一些進步教員,到處宣傳演講,號召大家支持革命。

湖南光復後,徐特立擔任省臨時議會的副議長,一心為新政權的建設出力。然而官場的腐敗,使他很快感到失望和憤慨。他相繼辭去省議會副議長和省教育司科長的職務,決心回到教育界,用教育來改革人心,以實現教育救國的願望。他創辦並苦心經營着長沙師範,併到湖南第一師範等學校任教。他的崇高品德、淵博學識以及強烈的愛國熱情,對毛澤東、蔡和森等許多有志匡時救國的學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逆境入黨 1924年夏,徐特立回到國內,繼續致力於湖南教育。他創辦長沙女子師範並擔任校長,同時兼任長沙師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的校長,精心治理三所學校,繼續實踐他教育救國的宏願。

隨着國民黨一大召開,國共合作,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部長何叔衡的建議下,徐特立參加了國民黨左派,以圖「一起來促進國民革命」。1926年12月,他會見了回湖南考察農民運動的毛澤東,隨後於1927年春回家鄉調查農民運動的情況。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驚喜不已,他開始認識到「少數學生無法挽回國運……教育救國是我30年來的一種幻想」,於是積極投身農民運動,加入大革命的洪流。1927年3月,他擔任湖南農民協會教育科科長兼湖南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還被選為國民黨長沙市黨部工農部部長,為發展湖南的工農運動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1927年4月國民黨右派公開叛變革命,5月21日長沙發生「馬日事變」,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遭到瘋狂屠殺。面對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絕了反動派對他的拉攏、利誘,毅然決然地拋棄一切,冒着殺頭的危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主義戰士。對此,陸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這樣給全黨同志上了第一課:困難時不要動搖,應當更堅定地奮鬥,革命是一定勝利的。徐老給我們的教科書,就是他的入黨,這本沒有字的教科書,比什麼教科書都好,也比什麼教科書都重要。」

老驥伏櫪 1949年3月,徐特立隨中共中央機關進入北平,先後參與國共和平談判、全國文化教育事業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上,他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1949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門城樓,親眼目睹了毛澤東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親耳聆聽了毛澤東莊嚴宣告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歡慶他為之奮鬥了近50年的革命理想終於成為現實。

這年,徐特立已經72歲,在常人看來實在可以頤養天年了,然而他卻從不因年老而鬆懈。歡慶之餘,他想到的不是革命大功告成,可以坐享清福,而是國家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面臨的艱苦任務。他在《祝吳老(指吳玉章)七十大壽》的詩篇里寫道:「……百年殖民地,從此永完結。前途之艱巨,基本在建設。幸勿過樂觀,成功在兢業。您我勵殘年,盡瘁此心血。」表現出他敏銳的眼光、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宏偉志願。他對好友謝覺哉說,人一天沒停止前進,就沒有老,一旦停止前進就老了。為了勖勉和策勵自己,他制訂了一個20年學習和工作計劃,作為晚年的奮鬥目標。

此後,徐特立不顧年事已高,仍朝氣蓬勃地投身於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領導一批黨的宣傳幹部和史學工作者從事中國通史、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等的編纂工作,並繼續以各種方式關心、指導教育工作:或報告講演,或撰文著述,或視察調研,或接待來訪,或書信交流……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而不懈地奉獻着光和熱。這位堅強的老戰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與時俱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1968年11月28日與世長辭。

徐特立與時俱進的可貴品質,早已得到眾多稱頌。早在他60大壽時,

逸聞趣事 1、徐特立在湖南任教二十年,愛學生如子。他任師範校長時,將自己的月薪與校內主任、庶務等同樣定為20元,還經常接濟窮學生。

田漢(我國國歌作詞者)入學時買不起蚊帳,徐特立便買了一頂相送。而他卻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鄉下,以節省開支。逢假日回家,他要步行往返80公里。一次查夜時,他發現有新生爛腳呻吟,便親自打水給他洗腳上藥。此事傳出後,一些教師認為太失校長「身份」,學生卻對他更為敬仰。

他到第一師範任課時,支持毛澤東等學生反對校長專橫的活動。毛澤東曾說過,當時最敬佩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楊昌濟先生(即他後來的岳父),一位是徐老。 2、徐特立一生勤儉,追求理想而從不為口腹折腰。赴法國後,他積極支持學生組織反對中法反動派的活動。國內軍閥政府為了籠絡他,通過使館告之可給一個「赴法考察」的名義,每年有1000塊大洋的薪俸。徐特立對此嗤之以鼻,仍在鋼鐵廠勤工儉學,給乾重活有困難的同學做飯。

1937年抗戰爆發後,徐特立以八路軍駐湘代表身份從延安返回長沙,一時城內轟動,每日前來拜訪探望者數以百計,其中不少還是親朋故舊。徐特立熱情地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終日長談,不過為節省辦公經費,只招待茶水而從不請人吃飯。兩年後他離開長沙時統計,只是會見法國記者時請過一頓便飯,共花了5塊錢招待費。當時,長沙城內國民黨高官衣裝筆挺,出入乘車。徐特立卻終日身穿八路軍粗布軍裝,撐一把雨傘,徒步在城中奔走,不識者多以為是軍中老伙夫。

一次,省主席張治中約談,徐特立走到省政府門口,門衛攔住說:「今天張主席會見八路軍代表,別人免進。」徐特立稱自己便是,門衛打量了一番,全然不信,竟把他轟走。張治中久等不至,派人再去八路軍辦事處相請,得知原委後,對比國共兩黨作風,對共產黨更為欽佩。

解放後,徐老始終保持勤儉的作風。他終生不抽煙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許換茶葉。他只有一雙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動時才穿。

人物評價 徐特立:堅強的老戰士。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

黨中央曾評價他「對自己是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中國傑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澤東稱讚他是「堅強的老戰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劉少奇稱讚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周恩來稱讚他是「人民之光,我黨之榮」。

朱德就在賀信中稱讚他:「你是革命模範的人,你是革命前進的人。不管革命歷史車輪轉得好快,你總是推着它前進的。

」莫文驊致信說:「你是我黨中的老黨員,沒昏庸、腐化、驕傲、墮落的些微成分,思想是隨時進步的,言語、行動都表現出像一個勇敢的新鮮活潑而可敬可愛的革命青年!」

柳湜在報上著文,稱「先生永遠是發展的,永遠是站在我們的前頭,是大家的先生」。

毛澤東的信則更是給予了一個最好的評價:「.....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願你成為一切革命黨人與全體人民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