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徐骧(1858年—1895年),字云贤,台湾苗栗人,祖籍广东(粤籍,客家人),秀才出身,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徐骧家世以农耕为业,但他素有大志,“耕而兼读,耕读之余,更以余力习武技”。徐骧勤奋耐劳,并善于团结群众,常资助贫苦乡民,深得当地农民的信赖。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中文名 徐骧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台湾苗栗 出生日期 1858年 逝世日期 1895年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生平 ▪ 民团团长 ▪ 发展队伍 ▪ 进攻新竹 ▪ 尖笔峰激战 ▪ 大甲溪失守 ▪ 又失彰化城 ▪ 壮烈殉国 3 历史背景 4 抗日事迹 5 后续肯定

目录

人物简介

徐骧(1867—1895),家名来昭,字云贤,又称徐昂,祖籍广东镇平县(蕉岭)兴福镇谷仓村,是蕉岭徐氏开基祖徐探玄17世孙。1765年,其高祖徐俊彩率全家迁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垦殖。徐骧18岁中秀才,曾掌教蒙馆。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他在苗栗头份组织义军,与吴汤兴共商抗日保台大计,日军在基隆登陆后,他充当吴汤兴右翼,沿途设伏,痛击进犯新竹之敌,杀敌200多人。

不久,尖笔山之役,黑旗军统帅刘永福派参谋吴彭年率军前来助战,统领杨载云及黑旗军将领袁锦清林鸿贵殉国。日军施诡计全力猛扑,日军统帅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也受了重伤。他与吴汤兴退守八卦山,吴汤兴壮烈牺牲。

吴汤兴殉国后,徐骧率余部至台南谒见刘永福统帅。刘永福认为徐骧年轻有为,劝他暂回祖国大陆。徐骧感动泪流满面,表示决心与台湾人民誓死抗日,并恳求刘帅同意他再招募义军,并给予援助。刘帅听后深为赞赏,当即答应他的请求,彼此密切联合抗日。此后即部署到内埔布告招募义军,台南人民包括客家子弟踊跃报名,以刘金安钟任三曾作霖3人分掌文书、军需、参谋工作,组成劲旅730多人,开赴抗日前线,驻守于斗六溪畔,决心痛击日军。

1895年10月7日,日军增兵围攻嘉义,城被攻下,义军守城将领王德标回守台南,徐骧率义军退守曾文溪。日军倾全力发动进攻,徐骧身先士卒,帕头束腰,指挥义军拼死迎击,在血战中身中数弹,临死前豪迈地对义军们说:“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徐骧殉国事迹已载入国史,《辞海》中“徐骧条”有扼要记载。

人物生平

民团团长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和附属

徐骧雕像

徐骧雕像 岛屿,日军在台北登陆。台湾人民义愤填膺,奋起反抗,推举黑旗军刘永福为抗日领袖。可是,黑旗军只有几千人,怎能扭转危急形势呢?徐骧挺身而出,召集乡民们说:“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家自为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激昂慷慨的言词,感动了大家。会一散,各乡就选派了壮丁,组成民团,推举徐骧为团长。从此,徐骧同台湾人民五经转战抗日寇。

发展队伍

徐骧自动组织民军抗日,被群众推为民团长。当台北失陷、日军继续南犯时,徐骧向乡民号召说:“吾台,吾民父母之乡也。吾民之田庐在于是,子孙在于是,祖宗丘墓在于是。台亡,吾民将安归乎?诸公皆健者,义薄秋云,气吞百川,际此生死存亡之交,何兴乎来,执挺以为刘(永福)公助。庶几人自为战,家自为守,成则建造新邦,熠跃千古,败则举吾民之骨血与全台俱尽焉!是亦亡国之荣也”。乡民感奋,纷纷响应,皆“握拳自击其掌”,表示愿投效义军,跟随徐骧,战死在所不辞。于是,各乡分别精选壮丁,组织队伍,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配合作战,狠狠打击敌人。

进攻新竹

1895年6月底,日军攻陷新竹。7月,徐骧与台湾诸义军统领商议共同恢复新竹城。10日这天,诸义军集中在新竹城周围,徐骧亲率精锐由北路进攻,袭击敌军侧翼,不幸这次军事行动因奸徒告密而失败。徐骧随机应变,避开敌人的重兵追击,隐蔽到茂密竹林里,敌人不谙地形,不敢贸然闯进竹林,只在外面乱闯,坚持到傍晚时分,敌人疲惫不堪,徐骧乘机出击,首尾夹攻敌人,使敌军措手不及,在敌人慌乱中,义军从容退出重围。此后,徐骧领导义军在新竹周围不断袭击入侵日军,使敌人胆战心惊,日人所著《台湾统治志》曾不得不承认我国抗日军民的“顽强”和“勇猛”。

尖笔峰激战

1895年8月初,日军为夺取尖笔峰,集结了两个加强联队,分两路向台湾义军进攻。徐骧所部仅五百余人,负责在枕头山抗御。9日,敌军再出动三个联队,加上战舰三艘,水陆两路向尖笔峰攻击,徐骧等义军将领率领民团进行了艰苦的搏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理形势,抄袭敌人后方,大量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俘虏敌官兵多人。但终因敌众我寡,未能取得全胜,最后不得不转移阵地,尖笔峰终于落入敌手。

大甲溪失守

8月21日,敌军继续南下进攻大甲溪。大甲溪是台中地区门户,据有天险,敌人若不得大甲溪,就不能进犯台中,而台中又背山而海,居中驭外,可以控制全台。因此大甲溪的得失,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徐骧在战前向义军诸统帅献计就:“我军抛弱,又无大炮,不利正面交锋,只能利用大甲溪支流纵横扔利形势,广设伏兵,诱敌深入后突然伏击,必能制胜。”这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日军渡过溪水一半时,徐骧率领民团从隐伏处齐声呐喊,把敌军横截两段,然后义士们勇猛冲杀,使敌军一时大乱,纷纷落水,尸体重叠,以致溪水不流。大甲溪一役使敌军伤亡惨重。同月25日,日军另一支部队在大甲溪附近,又一次遭到徐骧义军同样的伏击,日军且战且退,死伤殆尽。徐骧民军与日军在大甲溪一带相持近一月,最后因汉奸土匪等民族败类的内应,才沦于敌人手中。

又失彰化城

大甲溪失守后,日军转向彰化进攻。徐骧义军在刘永福的统一指挥下,与黑旗军相配合,从山上向进犯的敌军凌空攻击,山上矢石纷纷地如雨下落,危石訇然从半空压顶,使敌寇死伤无数。徐骧义军又乘夜袭击敌营,日军更是自相惊扰,自相践踏,死伤大半。后日本侵略者又重操故伎,收买汉奸土匪武装匍匐至山顶,偷袭义军,才使徐骧所部受到重大损失,日军因而攻下彰化县城。 壮烈殉国 10月底,日军向台南地区进攻。徐骧和刘永福坚守嘉义西南的曾文溪。曾文溪距台南府城仅二十公里,形势十分重要。徐骧率义军和高山族人民共约七百余人,在溪尾庄迎敌。他知道战斗的艰难和形势的危急,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与敌人决一死战。敌军集中了强大兵力,马步并进,炮火齐发,义军方面一无炮火,二无马队,但士气昂扬,人自为战,在血泊中猛烈砍杀敌人。但终因力量悬殊,义军伤亡重大,徐骧在战斗中为炮火所伤,壮烈殉国。临死前,他仍壮心不已,大声呼喊道:“中华、中华,我所至爱。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充分表现了这位台湾抗日英雄的一片爱国热忱。曾文溪陷落后不久,台南也为日军所占。从此,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

历史背景

1894年,日本势力西进朝鲜半岛,朝鲜之宗主国大清光绪帝决定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结果为清朝失利,双方在日本下关展开谈判。事前,光绪帝同意改革派奏请,裁示:“准巨额赔偿,不准割让寸土。”谈判陷入僵局之际,大清太皇太后慈禧出面裁示:“联合外力,保卫辽东;万不得已,割舍台湾。” 最后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在日本之进迫下,遂割让台湾。消息传至台湾,人心愤慨,成立台湾民主国。民间组织民军,企求联合全岛志士合力抵御来接收的日本军队。日军在艋舺士绅的引导下,首先入主台北城,惟当时各地义军群起抗日。

抗日事迹

时年38岁的徐骧散尽家财,号召乡民组成“田赋军”,与吴汤兴和姜绍祖共结民兵抗日。此后,徐骧投身于乙未战争的抗日先锋行列,全台南北转战数次,于吴汤兴与姜绍祖战死后,徐骧加入南台湾义军,多次歼灭日本军队。徐骧最后在斗六的缠斗中阵亡时,刘永福说道:“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人。” 虽然《清史》与《台湾通史》等文献强调乙未战争的台方守军为刘永福的黑旗军与唐景嵩的广勇,而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的教科书对乙未战争的描写竟只有两行字,是为客家人的悲哀。

后续肯定

民间肯定徐骧为“台湾抗日领袖第一人”,在黄南球所编写之新竹县志中甚多表扬。 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永得亲勘位于苗栗头份镇的仁爱公园,允诺尽速专案成立“徐骧纪念公园”,认为仁爱公园现址邻近头份市区,镇民使用率高并兼具周围环境的美化,十分有助苗栗县民追思英烈徐骧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徐骧 .海峡之声网 2. 徐骧冥诞 后代缅怀抗日精神 .中时电子报 3. 《蕉岭县志(1979~2000)》 第二节 197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 .广东省政府地情网[引用日期2018-09-06] 词条标签: 历史人物 , 人物


1 人物简介 2 人物生平 2.1 民团团长 2.2 发展队伍 2.3 进攻新竹 2.4 尖笔峰激战 2.5 大甲溪失守 2.6 又失彰化城 2.7 壮烈殉国 3 历史背景 4 抗日事迹 5 后续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