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得弟消息二首 杜甫

得弟消息二首
圖片來自搜狐網

得弟消息二首是一組五言律詩。這兩首詩傳達了詩人無限複雜的感情,他對兄弟的關愛之情充溢詩間。第一首寫初得消息,憐弟而復自傷;第二首敘兄弟遠離,而嘆資生詩無計,不但兄弟兩人難保,且家人命如懸絲。

目錄

原文

杜甫〔唐代〕

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

側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舉新酣戰,啼垂舊血痕

不知臨老日,招得幾人魂。


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

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

生理何顏面,憂端且歲時。

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

譯文

最近得到了一封從平陰來的信,知道弟弟還安然無恙,讓我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為了躲避賊寇的追捕,他一側身便逃到了千里以外,寄住在平陰縣一個荒僻的小村里。

現在戰火一直不斷,有戰爭就有傷亡,血痕一處接着一處,有多少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我也到了老年之期了,死神正向我走來,不知道還有沒有再見面的機會。


我知道你生性膽小怕事,要回到西京來是不可能的,我年老力衰要到你那兒去也是遙遙無期。

看來烏鵲報喜,只是空喜一場,我也深負鶺鴒之意,兄弟二人只能心心相印,而人卻不能相見。

面對生活上的困境,心中羞愧難言,一年到頭無時無刻不在被憂傷愁緒困擾着。

東京西京兩家人口已有三十口,不但我們兄弟兩人難保,全家人都命如懸絲,危在旦夕。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黃鶴註:詩云「兩京三十口」,又雲「烽舉新酣戰」,當是天寶十五年。杜甫得知其弟杜穎逃亡到平陰後捎來的信,知道他尚在人世,就寫了這兩首詩抒發亂離悲苦之情。

賞析

  這兩首詩傳遞了詩人無限複雜的感情,對兄弟的關愛之情充溢詩間。第一首寫初得消息,憐弟而復自傷;第二首敘兄弟遠離,而嘆資生無計,不但兄弟兩人難保,且家人命如懸絲。全詩語言精練,情感真摯,不事誇張與渲染,充分體現了杜詩的現實主義風格。

  兩首詩非常真切地道出了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可以說句句是血,字字是淚。讓人邊讀邊為之心動。特別是最後四句,「不知臨老日,招得幾時魂」,「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從這詩句中,幾乎能聽到詩人的哀泣聲,這不是誇張,也不是渲染,這是詩人真實心情的寫照。

  歷史造成了兄弟之間相隔千里的局面,從而,也壘成了兄弟之情的堅實台階。與其說,詩人在開展對弟弟的關懷,不如說,詩的主題在於「消息」的描繪到底怎樣才能盡情。在詩的啟程之際,已有書信的鋪墊,不一定有熱烈的問候,但骨肉聯繫的橋樑令人放心。作為隱私的「消息」,可以在詩的放大鏡前,轉化為公共事件的考察,從而,在勾勒兄弟之情與展露時局變化之間找到共同點。他的回函可以只裝下這兩首詩,而不必用散文體的書札:這兩首詩兼顧了確切讀者與理想讀者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弟弟打開信札讀到它們,也不會嫌棄其中載有的危言聳聽,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化傳統,他能接聽到他的哥哥詩與信合二為一的決心,以及當初哥哥耳畔響起的種種天籟。簡言之,作為家人,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定能理解詩人給詩下的一個定義:詩是信念。

  信,可謂對生存的稟告與報答;而詩,不妨理解為人生的籌劃與安慰。正因為憑藉詩的廣闊胸懷,他在一種私密的二人對話中勇敢地涉及政局的動態。他不僅是要求親人分享或分擔他對時局的敏感,而且他假定了這種敏感一經裝入詩的懷抱,就會變成認知世界的能力,從而與廣袤歷史並駕齊驅,贏得不朽。由不得他在回覆中介紹異鄉趣聞或者對一隻烏鴉的十三種觀察方式,他提筆之際,抬眼望去,就是烽煙的繚繞,豎耳聽去,那邊就有不絕的涕泣。他要在三種訴求上謀取平衡點:一是詩的體制,二是作為信仰的答覆,三是因時制宜地參與現實的認知。隨着筆墨的鋪展,「弟弟」作為這兩首詩的確切讀者的惟一性被稀釋了,他意識到了他人目光正流連其中,漸漸地,措辭擺脫了對信的服從或服務,更多地聽命於詩的理想或理想讀者的召喚。其中作為支撐信息的兄弟之情在兼顧中體現出惜墨如金的效果。

  於是,當他直接指明弟弟的懦弱時,看似一反常態,但依靠對偶裝置——那種能迅速擦拭言辭鋒芒的設施,他順利地促成了懦夫形象的合理化及其對情義的有增無損的奉獻。在「吾衰」的表白之餘,「汝懦」不再是絲毫的貶抑,反而像撬起詩人形象的一根槓桿。承認二人之間的共性,拉攏了詞與詞之間的縫隙,同時,也合乎詩歷來所倡導的一事與另一事相輔相成的審美原則。可以說,通過詩的鋪排,「弟弟」的懦弱變成了「哥哥」呵護的義務,以及為了承擔這一義務他開展的內心鬥爭,尤其是個體的懦弱被置入一種宏大的時代背景中,使得讀者有理由相信造成一個人懦弱的起因來自外部世界,而非這個人的天性。

  事實上,探討人的懦弱、衰老,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也不容易談出新意,不如當它們是時局在人身上形成的縮影,或者謂之詩人對生存時間的意識混淆了希望與悵望的邊界,之後,藉助詩的體制,他果斷地從中擺脫出來,立即喚出兩隻鳥雀,擦着兄弟之情的古典波紋或者烽煙中隱隱約約的鼓點,飛躍了這一可能形成險情的話題。

簡析

  《得弟消息二首》是一組五言律詩。這兩首詩傳達了詩人無限複雜的感情,他對兄弟的關愛之情充溢詩間。第一首寫初得消息,憐弟而復自傷;第二首敘兄弟遠離,而嘆資生詩無計,不但兄弟兩人難保,且家人命如懸絲。全詩語言精練,情感真摯,不事誇張與渲染,充分體現出杜詩的現實主義風格。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