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徙木僨表》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目錄

原文

商鞅變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金,乃下令。

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有人能僨表者,仕之長大夫。」民相謂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①?」往僨表,來謁吳起,起仕之長大夫。自是之後,民信起之賞罰。 予謂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蓋以效起,而起之事不傳。

注釋

①何傷:有什麼妨礙。

譯文

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國家的改革法令,於是就決定在都城城門前,豎一根三丈長的木杆,並且公開宣布誰能搬走那根三丈長的木杆,就賞給五十金。這天,突然有一個人將這根木杆搬走,商鞅知道後,馬上下令賞給那個人五十金。並且施行法令,布告天下。

吳起在魏國做西河(今陝西大荔)長官時,為了取信於民,就在一天夜裡,派人在都城南門外豎立一根表杆,並在城中公開宣布:「誰能將這根表杆推倒,就任命做長大夫的官。」老百姓聽到這些宣傳,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絕對不可相信的,哪有這樣的好事。」也有人說:「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試一試,如果將那根表杆推倒,最多得不到賞賜,也沒有什麼妨礙。」說完,就來到都城的南門外,一下子就把那根表杆推倒了。之後,他去求見吳起,告訴自己推倒了南門外的表杆。吳起當即宣布任命他為長大夫官。經過這件事之後,魏國的軍民對吳起實行的改革法令及賞罰不再有所懷疑了。

商鞅魏國人,後到秦國做官進行變法,他的搬移木杆取信於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吳起的計謀。而吳起立木示信的首創之功,卻未流傳下來,很少為人所知。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容齋隨筆》[2]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徙木僨表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