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微信里的那些事(陳廣偉)

微信里的那些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微信里的那些事》中國當代作家陳廣偉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微信里的那些事

自2011年1月21日馬化騰推出微信1.0測試版至2017年12月底更新的6.6.1版,已經整整7年。微信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擁有數億用戶,而且風靡全球。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截止到2017年,微信活躍用戶已經超過10億人。

這些年來,幾乎沒有什麼事情能和微信一樣,對中國老百姓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微信已經成為國人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小至發送圖文語音視頻,收看新聞轉發各種鏈接,大到發布政令、召開會議、布置工作,支付收取巨額資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蹣跚幼童,幾乎人人都會玩微信。君不見,馬路上,車廂里,沙發上,被窩裡,酒宴上,廁所中,室內室外,樓上樓下,或陰雨連綿或艷陽高照,或燈紅酒綠溫柔之鄉,或荒漠郊野偏僻之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只要有人煙的地方,就有wifi,就有捧着手機捧着平板電腦的低頭一族。

微信里的朋友圈

微信里的朋友不同於現實中的朋友,微信朋友圈也跟現實中的朋友圈不一樣。微信出現之前,朋友是個了不起的名詞,一個人一生也許交不了幾個知心好友,誰都把朋友視為至親至近,時時放在心裡。自從有了微信,朋友圈天天擴大,新朋友時時增加,同學同事親戚,老子兒子女婿,表叔表姐表嫂、大爺大媽大姨統統成了朋友,就連剛剛認識的久未見面的,自己認識的別人介紹的,有過聯繫的曾經忘記的,點過頭的握過手的,開過會的照過相的,你加我的我加你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熟悉的不熟悉的統統成了朋友,這就是微信里的朋友圈。

朋友圈裡熱鬧異常:曬娃的,曬美食的,曬美顏的,曬美景的各種曬、各種秀層出不窮不斷翻新;點讚的、點評的朋友絡繹不絕,當然也有應付的和隨大流的。

朋友們轉發的各種鏈接,真可謂五花八門洋洋大觀,既有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的,也有軍事司法,文化衛生的……那些和平的、打仗的,新聞的、歷史的,嚴肅的、荒唐的,悲傷的、搞笑的,公平正義人人叫好的,屈打成招鳴冤叫屈的……千奇百怪無奇不有的鏈接內容讓人們不由自主發出讚美、不屑、崇拜、反感、喜慶、憤怒等等各種感嘆……

在微信世界裡,人們看不見各自的表情和神態,只能看到對方的點讚、點評還有那一枚枚可愛的微笑、憨笑、偷笑、呲牙的表情符號。應當說,朋友們的點讚、點評和那些表情符號大部分是發自內心的,是出於真心實意有感而發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出於禮貌,出於無奈,出於種種難以言說的原因,不得不違心地應付一下,客套一下,搪塞一下……請不要責怪你的朋友,因為大千世界色彩斑斕、不可能發出同樣顏色的光芒。

微信里的各種群

微信里的群聊名目繁多,有同學群、同事群、戰友群、親戚群、家庭群、閨蜜群、發小群,還有退休群、鄰居群,家長群、興趣群等等不一而足,再往下分,還有老同事群、老戰友群、老鄰居群、小學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學群、碩士同學群、博士同學群……只要加入微信這個大家庭,誰也得有十個八個甚至幾十個微信群。

群里的各位年齡性別,脾氣性格,學歷經歷,文化修養各不相同,對待同一問題的看法往往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悖。某人轉發的鏈接陽春白雪,某人轉發的鏈接低俗不堪,某人轉發的鏈接純屬謠言,某人轉發的鏈接早已過時……往往會因為不同看法相互心生芥蒂,有時候會為一件小事鬧得很不愉快,以致互相攻擊,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家庭群里,即使是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有時也會為了一個鏈接,一部電影,一篇文章,一個事件爭論得不可開交,兒子說:「分歧如此嚴重,是因為三觀不一致」,母親說:「家庭里不講什麼三觀四觀,只有包容和忍讓……」究竟孰是孰非,誰也難以判斷。

微信中還有個別群聊形同虛設,一年半載沒有一個人出來說句話、問個好抑或轉發個鏈接什麼的,整日如死水一般沒有任何波瀾。即使哪位試圖將它激活,也無人響應更無人喝彩。退出吧,不好意思,保留吧,毫無意義。

當然,微信群中更多的是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體諒、相互幫助的群體,你發一組旅遊照片,大家一起喝彩,她(他)發一篇美文,人人認真閱讀參與討論,一人身體欠佳,每一位成員都會送去溫暖的問候,這些行為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做作,沒有虛情假意。這樣的群組大多是由文化程度較高,成員素質較高,群主水平較高的「三高」人群組成。

功過是非話微信

微信作為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只需連接網絡,即可不受時間和距離的限制隨意使用而且完全免費,因而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和青睞,它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交流帶來了極大方便,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節奏乃至生活態度,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拓寬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給人們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新鮮、刺激、愉悅的體驗,微信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和正面效應怎麼估計都不為過。

然而,在享受微信帶來的各種便捷的同時,也使人們徒增不少煩惱,微信的過度使用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質疑。這就如同某種富含營養物質的食品,攝取過量就會引發疾病一樣,過度使用微信同樣可以引起精神乃至身體上的疾病。其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一些人由於不分場合不分晝夜地埋頭於微信,以致到了神思恍惚、旁若無人的程度,影響了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大量不科學、不健康的鏈接內容在微信中肆意傳播,引起了人們的思想混亂。其中不少涉及醫療、營養、養生方面的內容大多出自非專業人員之手,其中偽科學、反科學的成分比比皆是;涉及暴力、淫穢、迷信的鏈接也時常冒頭,讓人防不勝防。

由於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取得微信公眾號,可以隨意製作各種內容的鏈接,因而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海內外一些人通過微信或散布政治謠言,或詆毀他人名譽,或抹黑某個機構或個人……其傳播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廣,危害程度之烈,往往是其他媒體難以匹敵的……。微信中五花八門的碎片化信息,可以滿足於人們的獵奇心理和感官需求,卻很難讓人獲取系統化的知識。很多人往往陷入「不看好奇,看完後悔,接着再看」的怪圈。

由於長時間凝視手機屏幕,有可能造成視網膜和其他各種眼底疾病。據上海市五官科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統計發布,近年來因為使用手機過度疲勞引發的各種眼疾呈直線上升趨勢。

隨着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隨着通訊手段的不斷更新,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小,微信中每時每刻都會產生難以計數的海量信息,如同潮水般向我們湧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信息嗎?這些信息對於廣大普通受眾真的有用嗎?特別是那些有害的、充斥着負能量的信息也堂而皇之地混雜于海量信息之中,影響着腐蝕着一些受眾,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微信,作為如此貼近人們生活的網絡通訊載體,其影響力之巨遠遠超越其他傳統媒介,成為人們須臾不離的重要通訊工具,它對人們的思想方法,認知方式,行為方式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微信中既有取之不竭的寶藏和甘泉,也有隨處可見的糟粕和污泥濁水。如何去偽存真,趨利避害,剔除糟粕,發掘寶藏,不僅是每一個微信用戶需要思考踐行的課題,也應引起社會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對微信附着物的清理和過濾。

微信對於個人而言,既像一本無所不包、精彩紛呈的巨型日記,把你的所思所想,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成功失敗、成長曆程一股腦兒地記錄在內,又像一場永遠放映不完的電影,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更不可能知道影片的結尾是個什麼樣子,只要你還在使用微信,這場電影就永無止盡…… [1]

作者簡介

陳廣偉,資深司法工作者,長期從事司法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和組織工作,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