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為福建省德化縣所產的瓷器,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很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
德化白瓷的瓷質為乳白色,潔白晶瑩,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稱為「牙白」。外銷歐洲更贏得「中國白」的美譽。產品一般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也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等作裝飾,暢銷海內外。人物雕塑的主題多為宗教人物,面相細緻,風格獨樹一幟。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德化白瓷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1]。
目錄
基本介紹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與江西景德鎮和廣州潮州(一說為湖南醴陵)齊名。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德化縣而得名。中心窯址位於福建中部戴雲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窯歷史悠久,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中國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2]。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在我國白瓷系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
文化底蘊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間《福建通志》中,在記載德化著名瓷雕藝術家何朝宗時,有如下記載:「何朝宗,不知何許人,或雲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為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何朝宗,泉州人,或雲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寶之」。德化瓷器素有「東方藝術」之稱, 頗負盛名,港台及東南亞地區和英美法等博物館、民間均有收藏。此外,德化窯所制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閩山記》中所稱"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淒朗,遠出竹上。"根據有關方面的考古工作考證,在德化地區已經發現了上百處的德化古窯址。在潯中公社(鎮)有祖龍宮、屈斗宮、嶺兒、後窯、西門頭、大草鋪、後所;在三班公社(鎮)有內阪、新乾寨、窯壟山、桐嶺、舊窯、新窯;在刈坑公社(鎮)有許坑、林窯等。足以說明明代德化瓷器產量之大、銷路之廣。不過到了清代中、後期後,由於當時歷史、政治、經濟變更原故,德化窯白釉瓷逐步衰退。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後,因國力衰退,為應付出口需求,德化窯開始生產青花瓷。故當時窯場數量有所增多,但是德化白瓷的生產反而倒退了,不如明代。再加上終清一代尤其是清中後期,由於許多器物(包括園器、琢器、瓷雕)由逐件手工製作轉向成批模製生產,器物由厚重漸趨輕薄,瓷雕作品缺乏生動傳神,為追求產量而導致工藝不甚講究,而且胎土淘洗不精、氧化鐵成分增多,亦使白釉不再閃紅(明代德化瓷以白中含紅為佳)而呈現泛青或泛白,不及明代滋潤,釉光日漸糙澀,工藝和胎釉水平總體質量下降。
視頻
德化白瓷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GB/T 21998-2008 地理標誌產品 德化白瓷,食品夥伴網,2020-4-30
- ↑ 這麼白的瓷器你見過嗎?號稱「中國白」!,搜狐,201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