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萊辛
萊辛,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 |
---|---|
原文名 |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
出生 |
德國上勞齊茨地區的卡門茨 | 1729年1月22日
逝世 | 1781年2月15日 | (52歲)
國籍 | 德國 |
職業 | 戲劇家 |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1766年萊辛成為王室圖書館館員的願望破滅之後,他潛心於參與籌備中的漢堡國家劇院的工作。他滿懷激情地計劃使國家劇院成為一個國家文化機構。1769年的復活節,此項目因為資金問題和舞台文學顧問萊辛與其他兩個負責人的權限之爭而以失敗告終。 1769年9月萊辛接受不倫瑞克宮廷的邀請,成了著名的沃爾芬比特爾(Wolfenbüttel)大公圖書館館員。 他在沃爾芬比特爾的前幾年文學創作並不豐富,只在1771年出版了《愛米麗雅·迦洛蒂》,此外,在1774年到1778年他出版了《未署名者片斷》,這部作品後來讓他牽連進和漢堡主教約翰·梅爾希奧·格策(Johann Melchior Goeze)的激烈的神學方面的論戰。 1775年到1776年他取道萊比錫和德累斯頓,到達維也納。從維也納出發,他陪伴不倫瑞克的萊奧波德(Leopold)親王前往意大利,這次旅行途經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科西嘉島、熱那亞、都靈、羅馬和那不勒斯,似乎沒有給陪同親王的萊辛留下什麼印象。 他回來後,跟1771年就和他訂婚的商人遺孀埃娃·柯尼希(Eva König)結了婚。但他並沒有獲得生活幸福。1777年12月,他出生不久的兒子夭折了,兩周後,他的妻子也去世了。 由於在漢堡的不快經歷,他拒絕了參與曼海姆籌建中的國家劇院的工作。在沃爾芬比特爾,他越來越多地研究神學問題。1778年他出版了《論人類的教育》,1780年全部完成,此外他出版了針對保守的漢堡主教而作的《反對歌策》的論文,它維護了理性的權利,並對宗教進行了審視性的批判。 1778年,詩劇《智者納旦》作為這次論戰的延續問世。 最遲在1780年,萊辛的健康迅速惡化,他抱怨注意力渙散、視力減退、憂鬱症和病態的疲倦。1781年2月15日他造訪不倫瑞克時去世,時年52歲。
主要作品
(部分) 《年輕的學者》(1748年) 《猶太人》(1749年) 《懷疑論者》(1749年) 《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年) 《菲羅塔斯》(1759年) 《寓言》(1759年) 《拉奧孔》(1766年) 《明娜·馮·巴恩赫姆》(1767年) 《漢堡劇評》(1767年-1769年) 《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年) 《反對歌策》(1778年) 《智者納旦》(1779年) 《論人類的教育》(1780年) 《夫妻之愛》(詩歌)(1781年) 其美學著作主要有《關於當代文學的通訊》《拉奧孔》《漢堡劇評》等。他的美學思想集中表現在《拉奧孔》中對畫與詩的界限及兩者和美的關係的論述上,表現在《漢堡劇評》中市民劇的創立上,體現着濃烈的啟蒙氣息。 《拉奧孔》通過分析古典雕刻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的差異,論證造型藝術與詩的界限,即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的界限,得出畫更適合於表現美的結論。 萊辛在《漢堡劇評》中,將批判鋒芒直指古典主義戲劇理論,並以亞里士多德《詩學》為基礎,創立了市民劇理論。市民劇包含着悲劇和喜劇的雙重因素,是摹仿人的相互摻雜的悲喜情感而產生的。 萊辛認為悲劇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憐憫與恐懼,淨化觀眾的情感,達到適中的程度;喜劇的主要功能是通過笑培養「發現可笑的事物的本領」。在戲劇表演風格上,他主張將詩的表現激情與畫的美的表現力結合起來;戲劇的使命在於描寫自然,體現真實的合目的性,產生教育作用,提高觀眾的道德水平。 作為啟蒙主義思想家,萊辛批判虛偽的宮廷風格和「虔誠」的情感,用人道主義、浪漫主義取代已陷於僵死、衰落的古典主義。主張天才與藝術創造的完美結合,反對藝術創作中的固有的模式的限制。 萊辛處於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轉折點,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其美學思想預示了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美學與萌芽和蓬勃發展。 5中文譯本編輯 《拉奧孔》,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ISBN 7-02-002508-0 《漢堡劇評》,張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ISBN 753272861 《歷史與啟示:萊辛神學文選》,朱雁冰/譯,華夏出版社,2006年,ISBN 7-5080-3969-6 《萊辛劇作七種》,李健鳴/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ISBN 7-5080-4167-
中文譯本
《拉奧孔》,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ISBN 7-02-002508-0 《漢堡劇評》,張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ISBN 753272861 《歷史與啟示:萊辛神學文選》,朱雁冰/譯,華夏出版社,2006年,ISBN 7-5080-3969-6 《萊辛劇作七種》,李健鳴/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ISBN 7-5080-4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