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蠊
簡介
德國小蠊:別名德國蟑螂,為蜚蠊目、蜚蠊科、小蠊屬爬行動物,原產於全球均有分布,我國全國均有分布。喜棲息於溫暖、潮濕的環境。是蜚蠊目分布最廣的種類。白天躲藏在溫暖潮濕和黑暗的隱蔽場所,如雜物堆、陰溝、各種縫隙,及水暖管道和電源線路間的孔洞,夜間出來尋找食物、水和進行交配。如果白天被發現,說明此地已泛濫成災,能藏身的縫隙已蟲滿為患了。它除了盜食、污染食物,損害衣物、書籍,破壞電腦等精密儀器,還能傳播大量疾病。其適應性強、繁殖變異快,易產生對化學殺蟲劑的抗藥性,因此防治難度極大。
生存能力最強的昆蟲,一個52歲女人吃飯時,意外吞下蟑螂蛹,居然在她身體裡存活下來,胃消化酶也對它無可奈何。此外它還是與人類聯繫最緊密,最難治理的世界性家居衛生害蟲。若蟲與成蟲有相同的習性,為避光性昆蟲。
科目分類:蟑螂 生存環境:農田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居住環境:地棲 最大體型:3cm
性情分類:敏捷 壽命年限:3年 適宜溫度:24℃±5℃ 食物飼料:雜食
德國小蠊形態特徵
體長1-3cm。成蟲為背腹扁平的橢圓形,分頭、胸、腹3部分。身體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深褐色,體長和體色因種而異,一般體表具油亮光澤。下口式頭部,咀嚼式口器,有一對發達的複眼,單眼一對,小而不發達,翅2對,前翅革質,後翅膜質,但很少飛翔,有3對形狀相同的爬行足,股節發達,強勁有力,善於疾走。前胸發達,背板寬大而扁平,中後胸較小,不能明顯區分,腹部扁闊,分為10節。
德國小蠊生活習性
德國小蠊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3個階段,成蟲產卵,卵成熟為若蟲,若蟲羽化為成蟲。若在不利條件下或在早期若蟲的附肢受到損傷時,齡期可能會有額外的增加,以使受傷的身體部位恢復和再生。成蟲期約5-8個月,高溫時可縮短。
德國小蠊飼養方法
很活躍的昆蟲,更喜歡在密縫和夾雜物中生存,也經常會夾雜在蔬菜、服裝、木材、布匹和其他食品以及物品中而被帶入家中或運到其他的城市和國家,經常以「搭便車」的方式進行傳播和入侵。雜食性,喜食糖類、澱粉、肉類、奶製品等,也喜食不衛生環境中的腐敗的食物、人類的痰液和毛髮等。並存在邊吃、邊拉、邊吐的生活惡習。水對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為重要,如果有食物和水,成蟲能存活1月以上。如過沒有食物和水,則不超過2周,群體中就會出現互相殘食的情況。
德國小蠊雌雄分辨
雄蟲腹部末節後緣兩側有1對腹刺,雌蟲無腹刺,據此可分別雌雄。早齡若蟲體小呈深褐色近於黑色,無翅,形成翅後的若蟲,在背中央有一條明顯的淡色條紋。
德國小蠊繁殖方式
卵生。成蟲化後一周,即成熟,可以繁殖,每年繁殖2-3代。無雄蟲時,雌蟲也能產卵,但未見孵化出若蟲。卵莢彎彎細長,形似香腸,形成後掛在雌蟲腹部末端,孵化前產下,有時卵莢掛在尾端就開始孵化。德國小蠊是唯一長時間攜帶卵莢的室內蜚蠊種。雌蟲一生可產下4-8個卵莢,每個卵莢可孵化若蟲30-40個,從卵莢形成至孵化需28天,若蟲蛻皮6-7次變為成蟲,蛻過1次皮,就增長1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