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博物館
德國電影博物館(Deutsches Filmmuseum)位於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傑出的電影博物館。如果你喜歡德國電影的話[1],那自然是不可錯過了。裡面有圖書館歷史和電影歷史展覽,展覽的內容和檔案會不斷更新,在公共電影院還有首映式和一些特別的電影活動,報攤上賣的目錄雜誌上有節目表。
中文名稱:德國電影博物館
類 別:藝術類、歷史類
地 點:德國法蘭克福
門票價格:2.5歐元
開放時間:14:00~20:00
目錄
建築布局
博物館的二樓以收藏和演示舊電影為主,樓下的展館是着重以物品編年史的手法向遊客展出電影的發展歷程,包括有埃米爾.雷諾1882年的「實用鏡」(Praxinoscope);發明家愛迪生1889年發明的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盧米埃兄弟1895年發明的「電影機」( Cinematographe)的複製品等,同時還會有生動的展示會向遊客展示現代電影如何製作電影特效,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等。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頂象極了日本富士山的現代城市版。這個地區是柏林年輕人最愛去的地方,購物城、餐廳、咖啡吧、歌劇院、電影院、及柏林電影學院等等都匯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國電影博物館 (Filmmuseum Berlin)就在電影學院樓下:通體充斥着一種強烈的電影工業前衛與時尚感,這種感覺使得來此參觀的大部分人們一旦進入這個空間後,無論什麼情緒都會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進大廳舉目四望,幽暗的空間好像看不見盡頭,又似深不見底!原來,地板和牆壁是由無數面矩形的鏡子構成,再往上仔細看,天花板層層疊疊的倒影「壘」出了深淵的感覺。在這裡,德國人對光學科學及視覺錯覺的巧妙利用,使空間被無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學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頭頂的幾個大屏幕里播放着一些經典影片中的重要章節與場面,喜、怒、哀、樂、恐懼、震撼(無聲放映)。觀眾由此被帶人電影世界,來專心感受銀幕時空的倒序與順序。
館藏文物
在電影史上,德國總是以「表現派」、「疏離的唯美主義」和「實驗風格」等著稱,而讓人「另眼看待」,而具體到這個電影博物館也是如此。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在規劃這個 1500m2,16個展廳空間的時候,最優先考慮的情境是「娛樂」!博物館根據本國國情、經濟、文化、與人文特點,預設「所有的觀眾都是影迷,他們需要娛樂、經典而又前衛的參觀體驗,他們來到這裡是要放鬆心情、崇拜偶像、看特效的」;「經典」是指帶給觀眾奢華浪漫的感受,意在講起30年代、戰後蕭條等等的時代背景才不會顯得沉重;「奢華」是有距離的,意在使觀眾會覺得那個時代的苦跟他們是有距離的,而「時尚」則是電影的本色,用前衛的風格來操作,談顯像技巧到今天的特效製作就都很流暢。為了在現場能夠滿足影迷、觀眾們的心理預期,博物館特別注意避免呆板的設計來倒觀眾胃口。按照電影的發展史遞進,展品不一而足:劇本手稿、演員資料、微縮模型、服裝道具、圖稿手札、影片介紹以及以前的電影拍攝工具等等。牆上還掛着自助話筒,能夠選擇播放語言的種類,當然大多都是當時對某位演員的採訪錄音。
德國電影博物館 - 電影是德國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透過一般博物館來建立歷史認知,坦白說,效能是有限的。而電影博物館希望藉由電影這個特殊的,受歡迎的媒介來烘托不同年代的德國政治、德國社會發生了什麼事:魏瑪共和、二次大戰、大戰結束……70、80年代分別經歷了哪些事,人們可以透過電影來說德國、看德國社會變遷,歷史變成活潑的、親近的,但完全不損它的真實感。
除了介紹德國電影工業各時期的發展外,比較有趣的是還針對幾部代表性的德國電影,如《卡里加博士》、《藍天使》、《大都會》等影片做了詳盡的介紹,經過了新德國電影的輝煌,落至最後用《羅拉快跑》做了結尾。現在的德國電影工業自然不能和美國好萊塢式的商業大製作相比,不過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即已意識到電影對軍民士氣的重要性,在魯登道夫將軍的建議下,聯合銀行、化學、電氣和軍需工業成立了一個強大的U.F.A電影公司,博物館中專門有一個章節展廳介紹這段歷史和該公司出品的電影。
博物館的展品會給影迷們帶來許多驚喜,這是一份合同:《茜茜公主》。許多中國觀眾都熱愛它,可是知道「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羅密·施耐德的電影合同條款嗎?演出費——45000馬克,還要分4次付清。還有一份關於卓別林的報告:1931年5月卓別林為了新片《城市之光》來到柏林宣傳,民眾夾道歡迎、渴望一睹巨星風采的影迷把他的行車路線堵得水泄不通,不斷吶喊、揮手、要簽名,根據當日的柏林交通警察檔案記載,原本一段只要十分鐘的路,被成千上萬的影迷擠到動彈不得。德國警察廳廳長還擬定了一份報告:卓別林到達的日期、下榻的酒店,詳細列舉了具體的保衛措施和接待手段…… 以《藍天使》一片成名的明星瑪琳娜·黛德麗更是「鎮館之寶」:用了整整4間屋子展覽有關這位女影星的一切,包括她的影片和她曾經穿過的各色豪華戲服、私人信件、文件、照片等。德國人對她有一種矛盾的感情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她曾經是德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她以迷濛高貴的氣質在影史上獨樹一幟,歌、演俱優,那種亦莊亦邪、雌雄均宜的扮相即吸引男人、也吸引女人,她30幾歲時竟曾因與一名女性相從過密而使丈夫吃醋,雙性戀的傾向讓瑪琳娜更容易躍上媒體新聞,成為媒體寵兒。二戰期間瑪琳娜·黛德麗公開反對納粹暴行,去美國訪問時,公開發表反希特勒的言論,令納粹德國火冒三丈。在復出的首場演出中,她被納粹支持者指責並被扔來的雞蛋砸中,本是呲之以鼻的小事,這位正直的女人由此患上了輕微的自閉症,在最後的日子裡足不出產,並且遷居巴黎終了此生。但是不論怎樣,這並不妨礙一年四季在德國的各種場合與時機里都會看到有關這位「女王」的各種展覽或者報道,也是「追思」之一種吧。
為了紀念德國著名的銀幕明星,鼓舞德國電影工業的士氣,德國電影博物館計劃模仿美國好萊塢的做法,在柏林市中心地段建一條「星光大道」。刻有明星姓名的環形金屬板將嵌在波茨坦廣場的人行道上, 2006年2月柏林電影節期間就會與影迷們見面:「只有那些對德國公眾重要的人,才能名列其中,倒不一定只有德國出生的藝術家才能夠人選。」
一路走下來,當看到60年代展廳時,令不少觀眾心緒起伏:是時,德國電影面臨的危機由此開始;政府取消對電影的經濟保險,導致了大公司的倒閉或合併;影片質量下降,而更讓專業人士憤怒的則是,對娛樂片所課徵的賦稅卻一點也不降低,以及電視的發展也和電影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競爭等。在1961年的德國電影獎項里竟出現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等獎項空缺的窘況。電影人當然要奮起了,1962年,代表人物赫爾措格、施隆多夫、法斯賓德和文德斯,還有來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導演們,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因循守舊的德國電影的崩潰終於使我們所摒棄的思想立場喪失了經濟基礎;正如在其它國家那樣,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所;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我們現在要製作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這種影片需要自由。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克服電影的商業性。我們要違背一些觀眾的愛好,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我們準備在經濟上冒一些危險舊的電影已經死亡,我們相信新的電影……」通篇表達了那時電影人的志氣與對未來的急切探索,真箇是意徹雲天。不難想象那個「革命」時代里的激情與慷慨!並由此感懷寧願離開現在的商業大潮,也去感受一下那追求純粹藝術的往昔。
參觀信息
門票:成人2.5歐元,周三免費。
地址:schaumainkai 41.62596 frankfuart am main
交通:乘地鐵至SCHWEIZER PLAATZ站,下車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