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博物馆
德国电影博物馆(Deutsches Filmmuseum)位于法兰克福,是德国最杰出的电影博物馆。如果你喜欢德国电影的话[1],那自然是不可错过了。里面有图书馆历史和电影历史展览,展览的内容和档案会不断更新,在公共电影院还有首映式和一些特别的电影活动,报摊上卖的目录杂志上有节目表。
中文名称:德国电影博物馆
类 别:艺术类、历史类
地 点:德国法兰克福
门票价格:2.5欧元
开放时间:14:00~20:00
目录
建筑布局
博物馆的二楼以收藏和演示旧电影为主,楼下的展馆是着重以物品编年史的手法向游客展出电影的发展历程,包括有埃米尔.雷诺1882年的“实用镜”(Praxinoscope);发明家爱迪生1889年发明的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卢米埃兄弟1895年发明的“电影机”( Cinematographe)的复制品等,同时还会有生动的展示会向游客展示现代电影如何制作电影特效,如电影侏罗纪公园等。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顶象极了日本富士山的现代城市版。这个地区是柏林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购物城、餐厅、咖啡吧、歌剧院、电影院、及柏林电影学院等等都汇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国电影博物馆 (Filmmuseum Berlin)就在电影学院楼下:通体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电影工业前卫与时尚感,这种感觉使得来此参观的大部分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后,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进大厅举目四望,幽暗的空间好像看不见尽头,又似深不见底!原来,地板和墙壁是由无数面矩形的镜子构成,再往上仔细看,天花板层层叠叠的倒影“垒”出了深渊的感觉。在这里,德国人对光学科学及视觉错觉的巧妙利用,使空间被无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学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头顶的几个大屏幕里播放着一些经典影片中的重要章节与场面,喜、怒、哀、乐、恐惧、震撼(无声放映)。观众由此被带人电影世界,来专心感受银幕时空的倒序与顺序。
馆藏文物
在电影史上,德国总是以“表现派”、“疏离的唯美主义”和“实验风格”等著称,而让人“另眼看待”,而具体到这个电影博物馆也是如此。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在规划这个 1500m2,16个展厅空间的时候,最优先考虑的情境是“娱乐”!博物馆根据本国国情、经济、文化、与人文特点,预设“所有的观众都是影迷,他们需要娱乐、经典而又前卫的参观体验,他们来到这里是要放松心情、崇拜偶像、看特效的”;“经典”是指带给观众奢华浪漫的感受,意在讲起30年代、战后萧条等等的时代背景才不会显得沉重;“奢华”是有距离的,意在使观众会觉得那个时代的苦跟他们是有距离的,而“时尚”则是电影的本色,用前卫的风格来操作,谈显像技巧到今天的特效制作就都很流畅。为了在现场能够满足影迷、观众们的心理预期,博物馆特别注意避免呆板的设计来倒观众胃口。按照电影的发展史递进,展品不一而足:剧本手稿、演员资料、微缩模型、服装道具、图稿手札、影片介绍以及以前的电影拍摄工具等等。墙上还挂着自助话筒,能够选择播放语言的种类,当然大多都是当时对某位演员的采访录音。
德国电影博物馆 - 电影是德国历史重要的一部分 透过一般博物馆来建立历史认知,坦白说,效能是有限的。而电影博物馆希望借由电影这个特殊的,受欢迎的媒介来烘托不同年代的德国政治、德国社会发生了什么事:魏玛共和、二次大战、大战结束……70、80年代分别经历了哪些事,人们可以透过电影来说德国、看德国社会变迁,历史变成活泼的、亲近的,但完全不损它的真实感。
除了介绍德国电影工业各时期的发展外,比较有趣的是还针对几部代表性的德国电影,如《卡里加博士》、《蓝天使》、《大都会》等影片做了详尽的介绍,经过了新德国电影的辉煌,落至最后用《罗拉快跑》做了结尾。现在的德国电影工业自然不能和美国好莱坞式的商业大制作相比,不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即已意识到电影对军民士气的重要性,在鲁登道夫将军的建议下,联合银行、化学、电气和军需工业成立了一个强大的U.F.A电影公司,博物馆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展厅介绍这段历史和该公司出品的电影。
博物馆的展品会给影迷们带来许多惊喜,这是一份合同:《茜茜公主》。许多中国观众都热爱它,可是知道“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罗密·施耐德的电影合同条款吗?演出费——45000马克,还要分4次付清。还有一份关于卓别林的报告:1931年5月卓别林为了新片《城市之光》来到柏林宣传,民众夹道欢迎、渴望一睹巨星风采的影迷把他的行车路线堵得水泄不通,不断呐喊、挥手、要签名,根据当日的柏林交通警察档案记载,原本一段只要十分钟的路,被成千上万的影迷挤到动弹不得。德国警察厅厅长还拟定了一份报告:卓别林到达的日期、下榻的酒店,详细列举了具体的保卫措施和接待手段…… 以《蓝天使》一片成名的明星玛琳娜·黛德丽更是“镇馆之宝”:用了整整4间屋子展览有关这位女影星的一切,包括她的影片和她曾经穿过的各色豪华戏服、私人信件、文件、照片等。德国人对她有一种矛盾的感情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她曾经是德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以迷蒙高贵的气质在影史上独树一帜,歌、演俱优,那种亦庄亦邪、雌雄均宜的扮相即吸引男人、也吸引女人,她30几岁时竟曾因与一名女性相从过密而使丈夫吃醋,双性恋的倾向让玛琳娜更容易跃上媒体新闻,成为媒体宠儿。二战期间玛琳娜·黛德丽公开反对纳粹暴行,去美国访问时,公开发表反希特勒的言论,令纳粹德国火冒三丈。在复出的首场演出中,她被纳粹支持者指责并被扔来的鸡蛋砸中,本是呲之以鼻的小事,这位正直的女人由此患上了轻微的自闭症,在最后的日子里足不出产,并且迁居巴黎终了此生。但是不论怎样,这并不妨碍一年四季在德国的各种场合与时机里都会看到有关这位“女王”的各种展览或者报道,也是“追思”之一种吧。
为了纪念德国著名的银幕明星,鼓舞德国电影工业的士气,德国电影博物馆计划模仿美国好莱坞的做法,在柏林市中心地段建一条“星光大道”。刻有明星姓名的环形金属板将嵌在波茨坦广场的人行道上, 2006年2月柏林电影节期间就会与影迷们见面:“只有那些对德国公众重要的人,才能名列其中,倒不一定只有德国出生的艺术家才能够人选。”
一路走下来,当看到60年代展厅时,令不少观众心绪起伏:是时,德国电影面临的危机由此开始;政府取消对电影的经济保险,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影片质量下降,而更让专业人士愤怒的则是,对娱乐片所课征的赋税却一点也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也和电影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竞争等。在1961年的德国电影奖项里竟出现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空缺的窘况。电影人当然要奋起了,1962年,代表人物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法斯宾德和文德斯,还有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摒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通篇表达了那时电影人的志气与对未来的急切探索,真个是意彻云天。不难想象那个“革命”时代里的激情与慷慨!并由此感怀宁愿离开现在的商业大潮,也去感受一下那追求纯粹艺术的往昔。
参观信息
门票:成人2.5欧元,周三免费。
地址:schaumainkai 41.62596 frankfuart am main
交通:乘地铁至SCHWEIZER PLAATZ站,下车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