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德國革命》,副標題:1918年11月,[德] 羅伯特·格瓦特,Robert,Gerwarth 著,朱任東 譯,出版社: 中國工人出版社。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1],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着歷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2],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對1918年11月德國革命進行論述的歷史類圖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於2020年出版,被收入「現代世界的誕生」叢書。

1918年發生在德國的十一月革命基本已經被人們忘卻了,即使有人記起,大家也都普遍認為它是一場失敗的革命(德國社會民主黨在革命面前的後退、慕尼黑蘇維埃的失敗、德國極左翼領袖的被殺害)。但羅伯特·格瓦特認為以這種方式看待德國十一月革命其實是一種誤讀,是片面的。他聚焦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個月與1923年希特勒發動慕尼黑政變之間的一系列戲劇性事件,試圖闡釋十一月革命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德國,進而更加客觀公允地看待十一月革命取得的民主成果。

作者反對僅僅用當下的立場和觀點去評判十一月革命這一歷史事件,而是重視革命親歷者們的感受及其對革命期間諸多事件的態度,因此在寫作中引用了大量出自時人的信件、回憶錄等,例如藝術家凱綏·珂勒惠支、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慕尼黑革命者費利克斯·費欽巴赫、保守派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法軍參謀長馬克西姆·魏剛、敗退的德軍士兵德布林、厭惡革命的作家薩洛蒙……這些一手史料的加入,令書稿文字更為生動鮮活,一改政治史給人的枯燥單調的刻板印象;同時,不同身份、對待革命持不同立場的親歷者的表述,也有助於作者儘可能全面、客觀地評價這場革命對德國民主進程乃至歐洲歷史的深遠影響。

「在近幾年出版的關於兩次大戰之間歷史的著作中,格瓦特的《1918年11月》是激動人心的一部」——托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兼具可讀性與歷史信息。」——喬納森·斯珀伯(Jonathan Sperber),《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羅伯特格瓦特詳細地論述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歷史話題。文字流暢,沒有使用過多的學術語言。詳細的注釋和豐富的參考書目,證明了研究的嚴謹深刻。他的書具有學術公信力,並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吉姆·伯恩斯(Jim Burns),《北方書評》(Northern Review of Book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特·格瓦特(Robert Gerwarth),都柏林大學現代史教授、戰爭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大約30種文字出版,並在《過去與現在》(Past & Present)、《現代史雜誌》(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歷史與社會》(Geschichte & Gesellschaft)等國際一流歷史學期刊上發表過多篇文章。

譯者簡介:

朱任東,1980年出生,江蘇蘇州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譯作有《從馬漢到珍珠港:日本海軍與美國》《大屠殺:一部新的歷史》《戰敗者:兩次世界大戰間歐洲的革命與暴力(1917—1932)》《東線坦克戰(1941—1945)》《英格蘭史六部曲·君臨天下》等。

參考文獻

  1. 作品、著作物與版權,道客巴巴,2014-11-09
  2. 書籍裝幀設計的分類及藝術表現形式,豆丁網,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