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京杭大运河有140多公里流经境内,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通道,现如今已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城市。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董子读书台等众多历史古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射日”英雄后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滑稽之雄”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邢侗等都在德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迹。
德州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州黑陶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其中,德州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德州三宝。[1]
目录
历史沿革
德州在夏、商时为有鬲氏(鬲国)、有穷氏,系侯国。
秦废分封制改郡县制后置鬲县,至北齐废鬲县。汉置安德县,后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国时期,又先后设置广川、长河、将陵、陵州、陵县、德县。自秦至今2200余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时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时隶属兖州,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分属齐、赵二国。
秦分属齐郡、钜鹿郡、清河郡、上谷郡。
汉分属青州平原郡、济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
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分属平原国、清河国、乐陵国、乐安国、济南郡。
南北朝时期分属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乐陵郡。
隋代分属兖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齐郡。
唐代分属河北道德州、贝州、棣州、齐州。
北宋分属河北东路、右京东东路。
金时分属山东西路、东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
元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
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
清分属山东济南府、武定府、直隶天津府、河间府。
民国初期分属山东省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分别直属山东、河北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各县分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边区、河北区一、二、三专区,津浦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南、运东六专区及沧南专区,齐(齐河)、禹(禹城)部分属冀鲁豫一、四专区。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分属渤海区二专区、泺北、沧南专区和冀南二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当年批准设立德州专区(德州专员公署),系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而成。当时辖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德平、德县、平原、禹城、齐河、陵县及德州市17个县(市)。
1952年10月,将1950年划归河北省的恩县、武城、夏津划回德州地区。同时将原属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6个县划回河北省。并撤销陵县划归德县。
1956年至1961年,德州专区撤销,并入聊城专区,将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划归惠民地区,齐河、平原、禹城、夏津、武城、德州市、德县划归聊城地区。同时,撤销德平县,分别划归临邑、德县、商河、乐陵;撤销恩县,分别划归平原、武城、夏津。1961年7月恢复德州专区,又将1956年划归惠民地区的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和划归聊城地区的齐河、平原、夏津、武城、禹城、陵县(196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德县为陵县)、德州市划回本区。共辖11个县(市)。
1964年12月将原属河北省的宁津县和庆云县划德州专区管辖。
1967年德州专区更名德州地区(德州地区行政公署)。辖德州市、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津县、陵县、齐河县、济阳县、商河县13县(市)。
1989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商河、济阳两县和齐河县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个乡划归济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改设地级德州市,将原县级德州市改为德城区。新建地级德州市行政区划与原德州地区行政区划相同。[2]
概述
截止到2014年底,德州市辖德城区、陵城区、禹城市、乐陵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齐河县11县(市、区)和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两派出机构、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区划变革
1998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德州经济开发区。
1999年,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和德州经济开发区,共2区2市8县,67个镇126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夏季,德州市对乡镇进行了调整合并,辖2区2市8县,77个镇37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
2006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
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初步提出将德州列为京津冀一体化城市,与首都经济圈共谋合作发展。
201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撤销陵县建制成立德州市陵城区。陵城区人民政府驻地临齐街道办事处中兴路155号。[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东经115°45′—117°36′、北纬36°24′25″—38°0′32″之间。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为邻;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衡水市毗连;西南与聊城市接壤;南隔黄河与济南市相望;东临滨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内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75公里,总面积1035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
地形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由于泛道与流速所致,加之风力堆积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等特点。德州市地貌多象,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高地类,由河流、河床沉积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34.3%;二是坡地类,由黄泛漫流沉积而成,占总土地面积的52.1%;三是洼地类,占13.6%。
河流
德州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黄河、卫运河、漳卫新河;跨市的骨干排涝河道有:徒骇河、德惠新河和马颊河。以上河流除黄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内有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两条:新赵牛河,位于禹城南部,齐河西部,属徒骇河流域;六五河,位于陈公堤两侧,属漳卫新河流域。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条,其中徒骇河流域的有苇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赵牛河和邓金河,全部位于徒骇河之南;马颊河流域的有笃马河、宋家河、宁津河、跃进河;德惠新河流域的禹临河、临商河、跃进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还有流域面积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条,30—100平方公里的114条,基本形成了干支相通,流域相连,能排能调的河流水利系统。
气候
德州市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光照强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前中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德州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日照率为60%,太阳总辐射量为124.8千卡/平方厘米。
在时间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时数280小时,日均9小时,光辐射量可达15千卡/平方厘米。德州市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区),极端最低气温-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区)。
德州市平均无霜期长达208天,一般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县之间相差较大,武城县最长为225天,东西相差近月余。
德州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7.5毫米,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以7月最多,德州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节分,春季占有12.8%,夏季高达67.7%,秋季占16.9%,冬季只占2.6%。
自然资源
已探明石油储量1.58亿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煤炭60亿吨。[4]
人口民族
人口
1949年全市人口400.43万人;1964年人口普查398.85万人;1982年人口普查为551.39万人;1990年人口普查为506.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为529.37万人(济阳、商河划归济南市)。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556.82万人,家庭户162.38万户,男性281.87万人,女性274.95万人。地区分布:德城区41.88万人;经济技术开发区17.40万人;运河经济开发区8.68万人;陵城区56.90万人;宁津县44.99万人;庆云县29.47万人;临邑县51.11万人;齐河县60.20万人;平原县44.29万人;夏津县50.05万人;武城县37.61万人;乐陵市65.24万人;禹城市49.00万人。
2011年年末德州市户籍总人口575.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30万人,非农业人口174.7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97万人,出生率12.3‰;死亡人口3.22万人,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6.6‰。
民族
2012年,德州市是山东省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德州市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共80369人,占德州市总人口的1.5%。其中,回族77963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主要分布在德州市11个县市区的46个乡镇,156个村居,其中纯回族村67个,回族集聚村(50%以上)38个,杂散居村(50%以下)51个。少数民族超万人的县市区有3个:陵城区2.59万人,临邑县1.42万人,德城区1.09万人。回族乡1个(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少数民族超2000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10个(陵城区宋家镇、糜镇、临齐街道办事处、临邑县临邑镇、临南镇、宁津县长官镇、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齐河县祝阿镇和武城县四女寺镇)。
经济概况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96.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1.1:52.9:36.0调整为11.1:51.6:37.3。人均生产总值45641元,增长9.3% 。
农林牧渔业
2014年农林牧渔业增势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6亿元,增长4.2%(可比价,下同)。其中,农业产值331.5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13.9亿元,增长6.9%;牧业产值212.9亿元,增长6.1%;渔业产值17.1亿元,增长6.2% 。
工业
2014年,工业企业稳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14 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法人企业72家,增加19家;过100亿元的法人企业3家,增加1家。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8.59亿元,增长14.02%(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0.4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7%;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1259.53亿元,增长14.72%。35个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68%,食品制造业增长18.14%,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5.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9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1.91%,汽车制造业增长25.76%,电器器材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1.9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371.65亿元,增长17.6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77%,占比较年初提升1.3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48%。在我市调度的116种工业产品中,71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工业企业效益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90.05 亿元,增长15.41%;实现利税958.10 亿元,增长10%;实现利润541.31亿元,增长10.25%。亏损企业亏损额6.11亿元。总资产贡献率为26.57%,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60%。
建筑业稳定发展。资质内建筑企业197家,完成总产值268.2亿元,增长6.6%。完成建筑工程产值220.3亿元,增长7.5%;完成安装工程产值41.4亿元,增长6.5%;全年签订合同额341.8亿元,增长22.8%,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28.0亿元,增长2.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1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6%,在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中,实行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面积为1360.6万平方米,增长26.7%,占房屋建筑施工总面积71.1% 。
固定投资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1.3亿元,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4.3亿元,增长38.2%;第二产业投资954.5亿元,增长12.7%,其中工业投资896.1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982.5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1.1:52.1:46.8调整为1.2:48.7:50.1。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168.6亿元,增长18.3%。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561.8亿元,增长34.6%,高新技术完成投资346.6亿元,增长35.8%。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施工项目728个,增长17.0%,完成投资1171.6亿元,增长27.9%。
房地产开发稳定、销售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9.8亿元,增长7.1%,其中住宅投资156.8亿元,增长1.4%。房屋施工面积2085.5万平方米,增长11.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686.7万平方米,增长7.5%。商品房销售面积452.0万平方米,下降 24.7%。商品房销售额180.2亿元,下降23.1% 。
其他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16.8亿元,增长12.8%。
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07亿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22.27亿美元,增长9.9%;进口12.80亿美元,同下降19.6%。
2012年,境内财政总收入265.74亿元,增长1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1.26亿元,增长14.2%。
2012年,金融机构2012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152.78亿元,比年初增加228.56亿元。
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66.6亿元,增长14.7%。[5]
社会事业
教育
2014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当年招生1.57万人,在校生4.3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调整后中职学校24所,成人中专0所),在校生6.59万人(调整后中职学校在校生6.35万人,普通中专在校生2448人,成人中专在校生0人);普通中学190所,在校生28.12万人;小学937所,其中教学点148个,在校生41.34万人;幼儿园863所,在园、班儿童14.5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3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474人。
文化事业
2014年,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场所8处,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家,全年共演出1202场次,比上年度增加156场次;群众艺术馆1家,文化馆11家,文化站133个;公共图书馆12处,藏书129万卷(册),同比增加10万卷(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1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处,博物馆、纪念馆5处。拥有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3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31千瓦,调频转播发射台9座,调频转播发射功率14.95千瓦;电视转播发射台11座,电视转播发射功率59.35千瓦。广播播出节目11套,全年播音时间48136小时;电视节目12套,全年播出时间60716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德州大剧院坐落于德州市文体中心东南角,东临康博大道,南临东方红路。
医疗卫生
2014年,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10处,其中:综合医院15处,中医院11处,乡镇卫生院137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处,卫生监督所1处,卫生信息中心1处,妇幼保健院(所、站)12处,采供血机构1处,其他机构7处。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1027人,注册护士9587人。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21895张。
体育运动
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市27%的县(市、区)、30%的乡镇(街道)和18%的行政村建成了相应规模的体育健身工程。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共承办5项国家级体育比赛,8项省级体育比赛。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得30枚金牌、12.5枚银牌、11.5枚铜牌。
社会保障
201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0元,增长9.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30元,增长12.6%。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44元,增长15.0%。
2014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57万、138.99万(职工69.23万人、居民69.76万人)、34.52万、57.86万和38.03万人。
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9.12万人,基础养老金标准由65元提高到75元,为82.54万名老年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7.31亿元。
2014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3.43万人,其中,城市3.78万人,农村19.65万人。五保对象1.29万人,供养支出4929.2万元。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81个,床位2.85万张。社会福利企业23家,安置残疾人员344人。[6]
交通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是南北文化交流、交通之要地,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一直到19世纪中叶,德州是南方九省(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通往北京的重要漕运通道。德州是京沪铁路、石德铁路、京沪高铁、石济客运专线和德龙烟铁路等五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邯济铁路穿越境内的禹城、齐河二县市。有京福高速、青银高速、德衡高速、德滨高速、济聊高速、济乐高速等高速公路,104、105、205、308、309、101、102等国道、省道十九条,京杭大运河穿越辖区140余公里,德商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2006年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历史文化
市树市花
德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将枣树菊花定为我市市树市花的议案。会议决定以枣树为德州市市树,以菊花为德州市市花。会议认为将枣树菊花定为市树市花突出了德州特色,对美化城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市人民对确定的市树市花,要广泛栽种,自觉爱护,使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菊花被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就是明证。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医疗卫生
2014年,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10处,其中:综合医院15处,中医院11处,乡镇卫生院137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处,卫生监督所1处,卫生信息中心1处,妇幼保健院(所、站)12处,采供血机构1处,其他机构7处。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1027人,注册护士9587人。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21895张。
体育运动
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市27%的县(市、区)、30%的乡镇(街道)和18%的行政村建成了相应规模的体育健身工程。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共承办5项国家级体育比赛,8项省级体育比赛。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得30枚金牌、12.5枚银牌、11.5枚铜牌。
社会保障
201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0元,增长9.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30元,增长12.6%。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44元,增长15.0%。
2014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57万、138.99万(职工69.23万人、居民69.76万人)、34.52万、57.86万和38.03万人。
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9.12万人,基础养老金标准由65元提高到75元,为82.54万名老年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7.31亿元。
2014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3.43万人,其中,城市3.78万人,农村19.65万人。五保对象1.29万人,供养支出4929.2万元。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81个,床位2.85万张。社会福利企业23家,安置残疾人员344人。[7]
交通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是南北文化交流、交通之要地,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一直到19世纪中叶,德州是南方九省(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通往北京的重要漕运通道。德州是京沪铁路、石德铁路、京沪高铁、石济客运专线和德龙烟铁路等五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邯济铁路穿越境内的禹城、齐河二县市。有京福高速、青银高速、德衡高速、德滨高速、济聊高速、济乐高速等高速公路,104、105、205、308、309、101、102等国道、省道十九条,京杭大运河穿越辖区140余公里,德商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2006年德州被确定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历史文化
市树市花
德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将枣树菊花定为我市市树市花的议案。会议决定以枣树为德州市市树,以菊花为德州市市花。会议认为将枣树菊花定为市树市花突出了德州特色,对美化城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市人民对确定的市树市花,要广泛栽种,自觉爱护,使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菊花被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就是明证。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8]
城市荣誉
中国太阳城
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中国功能糖城
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中国中央空调城
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
中国旅游城市
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金丝小枣之乡
中国粮油食品城
中国京剧城
中国新能源之都
中国围棋城
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中国杂技之乡
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
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