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溪乡
简介
德溪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隔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距县城40公里。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0.5万。沿江公路过境。辖德姑、德渣、体古、单坪子4个村委会。
经济
德溪乡农业主产玉米、水稻。种植甘蔗、红薯、花椒、魔芋、油桐。畜牧业以生猪、羊为主。特产红糖、金江芋角。
民族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要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经济制约着教育,教育把促进经济。贫穷落后的地区,要发展经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民改前的凉山,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奴隶社会。民改后,要从奴隶社会飞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由一个记时看太阳、记数靠打结的时代,跨越向千年的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其间跨度之大,困难之多是不言而喻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凉山的民族教育,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创办民族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发展过程。德溪乡的民族教育,也同全州、全县一样经历过曲折的发展。远的不说,就谈八十年代,八二年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有的群众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普遍地把孩子(主要是适龄儿童)用来放牧养畜或带小孩,好让父母到包产地里劳作。一时间,学生流失严重,使得部分学校停办。当时,德溪乡有八所小学,停办了四所,380名学龄儿童,在校的只有180名,入学率为47.3%。教师去动员学生入学,有的家长公然放狗咬老师。有的饥笑说:"少一个学生你们要少一元工资,少一斤粮食"(当时粮食国家计划供应)。弄得教师苦不堪言。
学生流动大、缺课多、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低劣。一九八二年全县进行统考,检测教学质量。德溪乡各校各年级的成绩与全县同类学校、同等班组相比,排名倒数第一、二名。在全县教研会上,受到县教育局的点名批评。
生产体制的改变是为了促进生产、经济的发展,也是更好地使教育得到发展。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教育不能发展,对今后的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通过学习分析,大家认为必须教育群众,看眼前、顾长远,在搞自家粮食、经济的同时,还必须送子女入学,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领导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群众反映,现在土地包干到户,四大牲畜分到户。大人去放牧影响到田间耕作。大孩子不带小孩子、母亲不能下地干活。以前合作社吃大锅饭无所谓,现在收不到粮食就要饿肚子……。群众反映的也是实际问题。
学校领导把全乡的教育情况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向乡党委、乡政府作了全面的汇报。乡党委、乡政府通过认真的研究认为目前群众看问题有些片面,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对全乡群众大力进行宣传教育。要顾眼前,更要看长远,必须克服困难,让子女入学,如错失学习机会,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一代人将成为新的文盲,对国家建设、对自己都是不利的。我们将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并决定成立德溪乡教育委员会,由乡党委书记任主任,乡长、中心校校长任副主任,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各村党支部书记为委员。各村建立教育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学校负责人为副乡长,各村民组的组长为成员。还对群众反映的放牧畜、带小孩问题进行了研究,牲畜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把各家牲畜集中起来,由大人轮流放牧。带小孩由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的老年妇女带领,她家的农活由有小孩的家长负责。1983年7月全乡分村召开了教育工作大会,乡上的干部分片包干到村。亲自参加动员大会。通过宣传动员,群众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更认识到了要顾眼前利益,更要看到长远利益,群众的实际困难又得到了解决。都纷纷送子女入学。有的一家送两个三个子女入学,白坪村小,送二至三个子女入学的就有六户。学龄儿童入学34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1%。学校由四所发展到九所。(恢复了四所,新办了一所)学生来了,校舍破烂不堪。缺教室、缺桌凳,教学设备十分差,没有教室桌凳,没有活动场所怎么进行教学工作?怎么提高教学质量?乡教委专门进行研究,向国家要,国家有困难,不能提供大量资金,怎么办?这时新闻媒体报道了外地很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捐资办学的好经验。我们也像外地学习,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捐资办学。全乡又分村召开群众动员大会,计明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国家目前的困难,学习外地经验,号召大家投资投劳,不等不要,自力更生办自己的学校。通过宣传动员,一个群众办学的热潮兴起了。有的村组到远离学校几十华里的地方去背瓦、背石灰、背水泥修学校德渣村尾子组一户农民本来他家缺劳力,没有安排背运任务,可他卖了家中的四十个鸡蛋,找了一匹马到老寨子(有三十多华里的路程)去运水泥。他说:"这是表示我的一点心意"。在全乡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全乡九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都是青瓦、石灰粉的墙。新修教室二十一间,六百多平方米,维修教室十二间三百六十多平方米。新修男女厕所十四间,没有活动场地的都修起了活动场地。修起了围墙。德渣村还把一楼一底砖瓦结构的集体社房(当时价值二万多元)无偿地捐赠给了学校。长向坪村民组也把一楼一底土木结构的社房无偿地捐给学校使用(当时价值一万多元)。全乡群众投劳二万多个,集资现金一万多元,捐房投料折合人民币五万多元。还做了课桌凳一百套,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有活动场地。校校有厕所、有围墙。这些除了省州奖励的八千元外,其余都是群众自己办的。1983年10月洛觉全区在德溪乡召开了教育工作现场会。12月全县在德溪乡召开现场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