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里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德里

方言: 印地语

所属国家: 印度

面积: 1484 km²

印度首都德里分为旧德里和新德里两部分,根据联合国2014年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德里人口达到2500万,位居世界第二,超过人口2100万的孟买成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地,城区又可分历史悠久的旧城区及新规划的新城区。旧城区仍保有许多重要古迹,新城区部分则是印度现代化的象征。新德里位于德里南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始建于1911年2月。[1]

目录

基本信息

印度首都德里分为旧德里和新德里两部分,新德里位于德里南部,与旧城隔着一座德里门。新旧德里犹如两个贫富悬殊的邻居,住在同一块土地上。

德里是印度北部重要城市。一称沙贾汗纳巴德或老德里。 位于德里中央直属区亚穆纳河西岸,西傍德里山脉。面积1484平方公里,习惯上又常把新德里和德里兵营包括在内。其政治地位为直属联邦政府的直辖区,全称为"德里国家首都辖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据1991年印度议会的一项修正案,德里获得了本级议会有限的立法权限。

德里大都会包括3个直辖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门(DelhiCantonment),下辖214个村。1981年人口571.3万,其中新德里271.9万。1997年新、旧德里的总人口为1130万。2015年,德里(NCT of delhi)人口2570万,其中新德里1337万 。

市内平坦低洼,排水不畅。1月平均气温14.0℃,5~6月34.0℃,最高温可达45℃以上,年降水量715毫米,其中7-9月的季风雨占全年降水量66%。当地印度河流域去恒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战略上居重要位置,自古即为印度重镇。旧德里街道狭窄,二三层高的残旧建筑、牛车、单车、电车充斥在横街窄巷里。相反,新德里到处街道宽阔,翠绿的树间着清活的街道,是印度整个国家的经济行政中心。

作为古印度历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恒河平原(Gangetic Plains)古老贸易路线的主要城市,德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迹遗址。旧城区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以后新德里成为联邦首都,自此德里渐渐发展为大都会,汇集印度各族人民。德里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样,随着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印度独立以后德里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随之而来就是使得德里丧失了原有文化特质。

名称来源

"德里"(Delhi)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曾有一位叫"Dhillu"的人统治过这一地区。有些历史学家认为"Dilli"为"dehali"的传讹;"dehali"--印度斯坦语即"起点、开端"之意,故"德里"同样被认为与印度特征事物的开端,如印度河-恒河平原。另外一种理论认为,"德里"的原名为"Dhillika",古印度语(Prakrit)"dhili"一词常指位置(方位名词),"dhili"渐渐演变为地名"Dilli"。

历史记载

考古发现,德里及其邻近地区在约200万年以前有人类出现。有人认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的般度族(Pandavas)的都城因陀罗普拉沙(Indraprastha)位于德里,公元前 1世纪孔雀王朝的拉贾·迪卢重建此城,并命以己名,遂转成今名。自孔雀王朝(前4世纪)开始定居人口增加,现已发掘7个古城遗址。图玛拉(Tomara)拉其普特王朝于736年建立了拉尔科特城(Lal Kot);1180年,阿杰米尔(Ajmer)的查哈曼(Chahaman)拉其普特王占领拉尔科特城,将其更名为其拉拉伊皮妥拉(Qila Rai Pithora);1192年,查哈曼王普里特维拉贾三世(Prithviraj III)败于阿富汗穆罕默德·喀乌里Mohammad Ghauri。1206年,Slave Dynasty第一位统治者Qutb-ud-din Aybak建立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 公元1206年德里苏丹和1526年莫卧儿帝国先后于此建都,并建红堡。1638 年沙·贾汗改建此城,并建豪华的贾玛清真寺,将德里命名为沙贾汗纳巴德。1857-1859年英国殖民者把"英属印度"首都迁至加尔各答。1912-1931年还都德里。1931年迁新德里。人口增长迅速,1901年人口仅约20万,1941年也只70万;印度独立后,大批移民巴基斯坦涌入,至1961年迁入的人口即超出100万。1971年增至364.7万,成为印度第三大城市。

名胜古迹

莲花庙

莲花庙位于德里的东南部,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建筑,它既不同于印度教庙,也不同于伊斯兰教清真寺,甚至同印度其他比较大的教派的教庙也无一点相像。它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庙。莲花庙的外貌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庙"。它高34.27米,底坐直径74米,由三层花瓣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边上有9个连环的清水池,拱托着这巨大的"莲花"。德里莲花庙的形状之所以采自莲花,与印度的历史有一定关系。莲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为神物,在当代印度人心目中又贵为国花,所以这座庙宇一建成就备受印度人的喜爱。莲花庙的内部设置十分简单,只是一个高大空阔的圣殿既无神像,也无雕刻、壁画等装饰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着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长椅。白色是该庙最主要的色调。进庙的教徒以及参观的人也不需进行什么特殊的仪式,只要脱鞋进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祷就行。莲花庙的周围是一大片碧绿碧绿的草坪,其间点缀着一簇簇花木。

胡马庸墓

胡马庸墓(八角之屋) 1857年之后的暴动,导致最后一位皇帝Bahadur Shah II为英人所废,结束了莫卧尔王朝,开始为英殖民地。

古达明纳塔

古达明纳塔(Qutb minar) :建于西元1192年,是回教徒的叫拜楼,此处是回教徒在德里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印度门

印度门:纪念二次大战中死亡的9万名印度士兵,类似凯旋门

德里大学

德里大学是印度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该校建于1922年,是印度当时唯一一所提供教学和住宿的寄宿大学。根据中央立法议会的法案,当时在德里的圣.史蒂芬学院、印度教学院和拉姆贾斯学院隶属德里大学,总计在校学生约750名学生。 学校一直将建立著名学院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在全国寻求有识之士,并将许多杰出人物引入德里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里大学已经发展为印度最大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目前,德里大学有14个学部,86个系,79个学院,分布在整个德里市,在校学生大约22万。主要学科领域有理学、艺术、社会科学、法学、音乐与美术、工学、商业与金融、管理学、医学、教育学等。 60年代初期,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开始在印度全国建立高级研究中心。在批准的18个类似的中心中,德里大学占有6个中心。这六个中心是: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 1973年,德里大学在德里南部建立了南校区,该校区以艺术和社会科学著称。1983年,学校在德里又建了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以医学科学专业著称,西校园以工程技术专业著称。 德里大学建有完善的图书馆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检索途径。全校有各类图书馆30多个,其中,中央科学图书馆建筑面积22595平方英尺,藏书18万册。

贾玛清真寺

贾玛清真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在阿拉伯,后来传入印度,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位于旧德里东北角的贾玛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的意思是"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 贾玛清真寺由夏杰罕帝王组织庞大的工匠群建成,1650年动工,5000多名工人前后共建了6年时间,耗资100万卢比。这座清真寺高大而庄严,建筑在一座岩石小山的高台上,距离地面大约有9米,远远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圆顶和两支高耸的尖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雄伟壮丽。它有三个大门可以通向寺的主体,其中最大的是东面的大门,它专供帝王进出。寺顶部有三座白色大理石穹形圆顶,上面点缀着镀金圆钉和黑色大理石条带,在蓝天下显得分外皎洁。南北两支高耸的尖塔名宣礼塔,用红色沙石和白色大理石交错砌成,塔内有130级台阶,游人可登上塔顶,观看旧德里的闹市景观。

贾玛清真寺被称为"建筑奇迹",全寺没有使用木料,地面、墙壁、顶棚都采用了精工细雕的白石,用铅灌封,十分坚固。寺院所用的石料选材极为严格,颜色配搭很讲究,在通体洁白的大理石之中,又杂以黑大理石条纹,黑白相间,优美醒目。清真寺四周是红色砂岩墙,更衬托出它的宏伟。寺内正殿坐西向东,正中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板,上面用黑色大理石镶嵌上"麦加"(伊斯兰教的胜地,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两字,黑白分明,分外肃穆。德里曾是穆斯林聚居的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后,大批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但在德里还拥有大批穆斯林,贾玛清真寺是他们做礼拜的场所,每天有大批穆斯林来到这里念诵《古兰经》。1857年民族大起义时,英国殖民军对起义的德里人民进行报复,曾封闭大清真寺达5年之久,甚至扬言要炸毁它,当德里人民交付20万卢比后,才得以回到穆斯林手中。每到礼拜日,特别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穆斯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朝拜,把清真寺门前挤得水泄不通,数以千计的头戴白色帽子的教徒,排列整齐,跪在地上虔诚祈祷,一望无际,蔚为壮观。

德里红堡

德里因其由红褐色的沙石建造而成,故名"德里红堡",是一座颇具伊斯兰风格的古老建筑遗址,500多岁的红堡是了解印度历史文化的好去处,这座城堡的辉煌过去见证了曾今的莫卧儿王朝的不可一世,寄托了王朝的第五任国王沙杰汗对爱妻泰姬玛哈的无限怀念,同时也记载了当年英国入侵印度的殖民遗迹。

甘地陵

甘地陵坐落在新德里市靠东边的亚穆纳湖旁边,这座陵墓是为纪念为印度解放做出突出贡献的被印度人称之为"印度之父"的圣雄甘地而建立的衣冠冢,陵墓所在之地就是甘地被火化之地。印度的非暴力和平解放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似的事件,因此运动的领导人甘地自然受到印度人民的无限爱戴与崇敬,几乎每个节假日都会有来自印度四面八方的人来此朝拜,为表敬意他们身着白色民族服饰,光脚进入陵区;此处更是访问印度的各国家领导人必到之地。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