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德欽縣昇平鎮

德欽縣昇平鎮坐落在雪嶺深谷之中,它三面環山,一面臨着瀾滄江河谷,深谷遠處,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是名副其實的「雪山之城」。據說昇平鎮古稱「阿墩子」,光緒三年(公元1878年),地方官夏胡卸任時,在此立下「德欽碑」,為小鎮取名為「昇平鎮」,寓意是太平盛世、歌舞昇平,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德欽縣城昇平鎮,藏語稱「聚」,海拔3400米,是雲南省海拔最高的城鎮。滇藏公路214線和德(欽)維(西)公路貫穿縣城,縣城距州府香格里拉公路里程180公里,距維西縣城保和鎮201公里,距省府昆明公路里程790公里,距西藏自治區芒康縣203公里,距拉薩市1420公里。[1]

中文名稱: 昇平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雲南省德欽縣

面 積: 766.25平方千米

人 口: 14280人(2017)

目錄

歷史建置

昇平鎮的歷史建置,不妨援引劍川王沛霖於中華民國十年(1935年)給民國政府撰寫的《滇邊要路略》篇首「道路總說」中一段:「自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七年間,清軍迭次招撫吐蕃,分路運糧,辟路阿墩,轉運於察木多(指昌都),其後有麗江木土司隨帶西征之士勇留守,時常旅居阿墩子。……麗人始聯合蕃民,翻譯藏語,引道進藏,往來獲利,雖途程萬險,亦年年有人進藏經商,至咸豐年間,商務漸開,至同治年間,茶糖(指砂糖)盛行。」「阿墩原朔,乃蕃蠻搜山捕獵之場,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五年間,清軍迭年西征,分道運糧,於是阿墩始辟,迨嘉慶六年間始陝甘之回族,金陵(南京)豫章之漢族採礦、捕獵經商其地。至道光間,遠來移民之商旅共有三、四十戶,不作耕稼,專營商業,開寓宿僑。至咸豐之年,交通漸開,遂辟彈丸小市,治隸維西。邊荒遙遠,鞭長莫及,所有邊務悉被喇嘛主權。光緒丙年,川滇邊務軍事大定。當時,滇督委麗江府彭繼綏撫邊務,是年並初設彈壓委員,籌邊治理,移巡防營,駐紮防範,至宣統、辛亥年。西藏宣告獨立,番蠻叛亂,川邊邊軍四處圍困,屢求救援,滇軍西征見邊陲之重要非常,始以阿墩改設縣治。曾經試辦九月之期,因界址牽動,經費不足,止設縣,復改行政委員,先後十載,以經營開化商務論之,則日漸進步,唯有道路艱險奇絕,行旅如登天之難,妨害國家政事,人民生計者無窮故,西藏川滇均所反畏,莫可勝言。」「阿墩區劃」中又寫道:「阿墩為雲南入藏之孔道,川邊之保障,全滇之屏藩,形勢險峻,群山聳豎入雲宵,四周大山戴雪數月,山崖陡險,中有廢澗,敞若平地,商賈旅居者約二百餘戶。左流金沙江,右流瀾滄江,阿墩雄跨中處……四面交通遙境廣闊,皆無市鎮,墩境誠為川藏重要之門戶,商賈運集之巨市,軍政外交之關隘,商務交通理財諸端再再逼迫我滇速宜籌布,不可緩延也。」清代,昇平鎮先為土官(禾氏世襲土千總,桑氏世襲土把總)統轄,改土歸流後相繼設立流官彈壓委員、行政委員。夏瑚是第一任漢族流官。民國時期設立設治局,先後由麗江、維西代轄。陳紀是最後一任國民黨德欽設治局長。

概況

昇平鎮位於德欽縣中北部。縣政府駐地,是縣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面積766.25平方千米,人口14280人(2017)。轄阿墩子、墩和2個居委會,巨水、阿東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南坪街。地處高山區。明、清時為「茶馬古道」驛站。214國道過境。

沿革

藏語稱作「居」,唐代漢文記作聿齎城。據說,明代麗江木氏土知府攻戰友德欽縣後,把從西藏搶得的一尊金像抬至德欽境內的一個大土台時,金佛突然增重再也抬不起來,便就地建寺,於是就以土墩台的納西語「阿得酋」為該地命名,清代改為漢語,稱「阿墩子」。清光緒三年(1877)更名昇平鎮,取太平盛世,歌舞昇平意。1950年5月建昇平鄉,1962年改稱鎮,1969年建高峰公社,1984年改開平鎮。1997年,面積265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巨水、阿東、街道3個行政村。1998年末,面積765平方千米,人口2033戶,4950人,轄街道、阿東辦事處、巨水三個辦事處,46個自然村。

[郵編]674500 [2006年代碼]533422101:~001阿墩子居委會 ~002墩和居委會 ~201巨水村 ~202阿東村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4649301元,糧食總產量達1341噸,農業總收入4919908元,農民人均收入(人均GDP)2990元。第一產業實現產值9618351元,第二產業實現產值2299600元,第三產業實現產值1632500元。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產業結構得到有效改善,教育、計生、醫療、扶貧、精神文明建設、基層綜治維穩建設等社會事業建設不斷進步及政府自身建設等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社會保障

昇平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扶貧濟困工作,認真組織實施了阿東下片五個村的整村推進項目,完成了阿東農田灌溉水渠、太陽能安裝等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巨水村的扶貧項目及阿東瓦哈等社的扶貧項目,目前也正在實施過程中。在加快民政事業的發展同時,以抓牢「保障民生、維護民利、落實民權」為主線,民政濟困救災工作也取得了較好地成績,全鎮的農村低保發放戶有673人,僅07年上半年共發放金額為12690元。通過不懈努力,「防災、救災、發展」得到了切實落實,社會安定、穩定得到有力促進。扶貧攻堅成效顯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農村科技

昇平鎮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農村科技列入重要工作,以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發放科普知識書刊,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了農村科普宣傳欄及科普圖書室,科技帶動產業,並為農業生產服務,大力推廣以優良小麥、軟包穀、地覆蓋,脫毒洋芋,提高產量為核心,使用高效依毒依殘留農藥,保護生態農業建設為目標,舉辦以提高產量改良品種的農牧業科技知識宣傳,提高勞動者素質,農村科技包括農業、畜牧業、農村產業,以防治農牧業草蟲,獸醫防病治病和常見病治療為重點開展各村一社一個獸醫人員和葡萄產業、蔬菜大棚培訓,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農牧業科技將在農村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交通要道

昇平鎮自唐以來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興盛時期的樞紐之地,也是溝通漢藏文化的重要通道,往來馬幫都從這裡進出西藏。抗戰時期,由於滇緬交通線被切斷,經由德欽的茶馬古道南可進中原,西可出印度、緬甸,昇平鎮一度成為促進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橋樑。1949年以前,德欽人主要就是靠馬幫販運為生,每年夏秋之際,他們將在當地收購的蟲草、貝母、獸皮和藥材等運往麗江、大理出售,買回鹽巴、茶葉、火柴、布匹等到德欽出售,也有人將馱運買賣擴展到了西藏。這樣的謀生手段雖然充滿艱險,收入卻非常可觀。由於處在滇、藏往來的咽喉要道上,附近又有著名的卡瓦格博神山,每逢藏曆羊年(傳說中卡瓦格博王子的本命年),來自甘、青、藏及康區的藏傳佛教信徒便會成群結隊前來朝覲,滿山滿谷的朝聖者,給昇平鎮籠上了濃厚的宗教氣息。與昇平鎮毗鄰的梅里雪山是此地最壯觀的雪山群,作為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它不但吸引着轉山朝覲的藏傳佛教信徒,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在觀看梅里雪山視野最佳的飛來寺觀景處,兩年前還只有三兩戶藏族人家,如今卻已經蓋滿了賓館和飯店,不變的只有漫山經幡和清晨薄暮縹緲的桑煙。昇平鎮原稱阿得酋、阿墩子。傳說早在明朝天順年間,麗江木氏土司發兵康地,征戰吐蕃返回時,一個篤信佛教的信徒從藏地帶來一尊佛祖釋迦牟尼銅像,當夜投宿在這個深山峽谷里,第二天準備啟程時,那尊佛像卻堅如磐石,重若千斤,挪動不得,那個信徒便領悟出佛尊旨意,於是就壘起土堆,將那尊佛像畢恭畢敬地置於其上,並建寺招僧。佛像名為「吉吾明珠頌仁」(意思是不動的釋迦)。墩者,土堆之謂也,這個彈丸之地於是乎稱作「阿墩子」。阿墩子在後來不僅專指現在的昇平鎮,也泛指整個德欽,民國後期改稱昇平鎮。

視頻

德欽縣昇平鎮千促督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