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統性情
心統性情 |
心統性情,是宋代理學家用語。張載說:"性者理也,性是體,情是用,性情皆出於心,故心能統之。"(《張子語錄·後錄下》)朱熹發揮說:"心是神明之舍,為一身之主宰。性便是許多道理,得之於天而具於心者,發於智識念慮處皆是情,故曰心統性情。"(《朱子語類》卷九十八)又說:"性是未動,情是已動,心包得已動未動。"(《朱子語類》卷五)認為心能將所謂仁義禮智之性理轉化為人們的道德情感,並落實到日用經常實踐。但朱熹又認為,情熾而盪則是心的放肆和失職,故主張通過"主敬"、"存養"和"格物窮理"的為學修養功夫,做到"盡心"、"復性",為"心統性情"創造先決條件。
目錄
基本信息
拼音
xintong xingqing
中國北宋哲學家張載關於人性論的重要命題
這個命題確定了心、性、情三者的關係。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所謂心,指精神作用;所謂性,指普通的理性;所謂情,指普通的情操。"心統性情"是指人的精神作用包括理性和情操。《性理大全》卷三十三引:"張子曰:心統性情者也。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發於性則見於情,發於情則見於色,以類而應也。"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首先論及心與性情的關係問題,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他認為,仁義禮智之性根於心,盡心則能知性,性、情都是心所固有的。董仲舒說:"心有哀樂喜怒","心有計慮"。哀樂喜怒是情,計慮是知,心兼含情知,心有主宰情慾的能力。張載則明確提出"心統性情"的命題。他認為,心是總括性情與知覺而言的,"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性是根本的,"天授於人則為命,亦可謂性。人受於天則為性,亦可謂命";"性即天也",所以"性又大於心",有性再加知覺,便成為心;性之發為情,情亦是心的內容。
朱熹發揮了張載"心統性情"的思想
朱熹發揮了張載"心統性情"的思想,使之成為理學人性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朱熹說:"橫渠雲'心統性情',此說極好",他解釋說:"統,猶兼也。心統性情,性情皆因心而後見,心是體,發於外謂之用。""性者,理也。性是體,情是用,性情皆出於心,故心能統之。"認為心有體有用,心之體是性,心之用是情,性情皆由心中發出。他比喻說,心如水,性如水之靜,情如水之流。張載、朱熹強調"心統性情",其主要意義在於表明,進行精神修養既須認識本性,又須培養情操、調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