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快慢和壽命有關嗎
心臟在人們的一生中不停跳動,它就像一個泵,推動着血液在全身循環。
血液循環包括了體循環和肺循環,體循環對全身的器官供血供氧,肺循環則是把含氧量少的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再進入體循環。每一次心臟的收縮會射出60~80毫升血液,每分鐘射血4.5~6升,幾乎是一個人的全身血量。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心跳次數是有限的,心跳的快慢決定着人的壽命長短,心跳越慢的人,活的時間就越長。事實真的如此嗎?心跳慢的人真的更長壽嗎?[1]
我們以一個正常人每分鐘心跳75次計算,如果這個人活到80歲,心臟大約跳動30億次,可真是勞苦功高啊!
心臟的跳動遵循一定的頻率和節奏,也就是醫生說的 「心率」和「心律」。第一個「心率」是「速率」的「率」,指的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鐘60~100次。如果心跳高於每分鐘100次是心動過速,如果心跳低於每分鐘60次是心動過緩。第二個「心律」是「節律」的「律」,顧名思義就是心臟跳動的節奏。我們可以把工作時的心臟比喻成一支樂隊,如果節拍混亂了,演奏出來的曲子就會雜然無章。「心律」也是如此,如果心臟跳動的節奏忽快忽慢不規律,就發生了「心律不齊」,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房顫、室顫或心跳驟停。
兔子每分鐘心跳200多次,壽命5~10年。大象每分鐘心跳30次,壽命大約80年。烏龜每分鐘心跳20~30次,壽命可以長達一兩百歲。很多人就推論說:心跳越慢就越長壽。可是,蝙蝠飛行的時候每分鐘心跳上千次,壽命卻可以超過30歲。人類的心跳每分鐘75次,是大象的兩倍多,但是壽命和大象差不多。如果我們把心率和壽命之間的負相關性做出一條擬合曲線,會發現有些動物靠近這條曲線,也有不少動物是偏離這條曲線的。
人類處於安靜狀態時,平均的心率是每分鐘75次,而每分鐘60~100次都屬於正常範圍。醫學上並沒有證據表明人的心跳越慢,壽命越長。心跳在正常範圍內偏快的朋友不用擔心壽命會因此縮短。有些人原本心跳正常,體檢時卻發現心跳變慢,則要分清原因,是不是發生了傳導阻滯之類的心臟疾病?有沒有頭暈、胸悶等供血不足的表現?如果有,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就醫。如果不是疾病造成的心跳變慢,而是加強鍛煉使得心跳減慢,那就應該值得慶賀。[2]
一般而言,運動員的心率會比較慢,長期鍛煉能使心臟的收縮力加強,每次泵血增加,只需要比較慢的心率就可以滿足安靜狀態下的需要。他們的心臟每跳動一次,能夠比一般人運輸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也就比一般人更慢一些。適度的運動能夠提高內臟功能、增強免疫力,促進健康和長壽,可是過量的運動會引起人體的氧化應激,造成運動系統和臟器的損傷,反而會導致衰老。
總而言之,「心跳越慢越長壽」的現象僅就某些物種而言有一定的道理,並不是大自然的普遍規律。壽命的長短與很多因素有關,並不直接取決於心跳快慢。想要健康長壽,我們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均衡飲食,適度鍛煉。
每個人只有一顆心臟,愛護心臟,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目錄
視頻
參考文獻
- ↑ https://www.kepuchina.cn/health/disease/202007/t20200725_1655229.shtml 科普中國-科普時報
- ↑ 作者為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