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魯謨斯
忽魯謨斯 |
忽魯謨斯,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衝,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忽魯謨斯
外文名稱; Hormuz
別名; 霍樂木茲
行政區類別; 市
所屬地區; 伊朗東南
地理位置; 波斯灣
氣候條件; 溫和
方言; 霍爾木茲方言
鄭和下西洋=
忽魯謨斯是在有關鄭和航海的史書文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地名之一,也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據《明史·外國傳·忽魯謨斯傳》中記載,因為鄭和前三次出海後,西洋近國已航海入貢,"遠者猶未賓服",明成祖朱棣乃命鄭和持璽書前往諸國。所謂遠者,是指忽魯謨斯。
當代研究
大多數研究鄭和的人都認為,鄭和七次下西洋中有三次(第四、第五、第七次)訪問了忽魯謨斯,而且還將其作為基地,從那裡派遣分艦隊赴紅海和東非。也有人認為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就到了忽魯謨斯。
一般人認為,鄭和所到的忽魯謨斯是現今伊朗霍爾木茲甘省的一個海島,在波斯灣與阿曼灣之間的霍爾木茲海峽中,離海岸不遠。還有人說忽魯謨斯就是那時的伊朗,是一片很大的地域。當時的忽魯謨斯應是當代伊朗霍爾木茲甘省南部包括沿海島嶼的範圍。忽魯謨斯就是霍爾木茲的古音譯。
類似的例子在有關鄭和航海的記載中還有不少,如滿剌加(馬六甲),祖法爾(阿曼佐法爾),阿丹(亞丁),木骨都束和卜喇哇(索馬里摩加迪沙和布臘瓦),麻林和慢八撒(肯尼亞馬林迪和蒙巴薩)等。從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隨從留下的見聞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上看,鄭和所到的忽魯謨斯只是一個海島。今人推測其為格什姆島,從該島的位置看也像。只可惜從史料上,尤其是國外史料、國外地方志上,沒找到翔實的佐證。
明史記載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忽魯謨斯,西洋大國也。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永樂十年,天子以西洋近國已航海貢琛,稽顙闕下,而遠者猶未賓服,乃命鄭和齎璽書往諸國,賜其王錦綺、彩帛、紗羅,妃及大臣皆有賜。王即遣陪臣已即丁奉金葉表,貢馬及方物。十二年至京師。命禮官宴賜,酬以馬直。比還,賜王及妃以下有差。自是凡四貢。和亦再使。後朝使不往,其使亦不來。
宣德五年復遣和宣詔其國。其王賽弗丁乃遣使來貢。八年至京師,宴賜有加。正統元年附爪哇舟還國。嗣後遂絕。
其國居西海之極。自東南諸蠻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賈人,皆來貿易,故寶物填溢。氣候有寒暑,春發葩,秋隕葉,有霜無雪,多露少雨。土瘠谷麥寡,然他方轉輸者多,故價殊賤。民富俗厚,或遭禍致貧,眾皆遺以錢帛,共振助之。人多白皙豐偉,婦女出則以紗蔽面,市列廛肆,百物具備。惟禁酒,犯者罪至死。醫卜、技藝,皆類中華。交易用銀錢。書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喪悉用其禮。日齋戒沐浴,虔拜者五。地多咸,不產草木,牛羊馬駝皆啖魚臘。
壘石為屋,有三四層者,寢處庖廁及待客之所,咸在其上。饒蔬果,有核桃、把聃、松子、石榴、葡萄、花紅、萬年棗之屬。境內有大山,四面異色。一紅鹽石,鑿以為器,盛食物不加鹽,而味自和;一白土,可塗垣壁;一赤土、一黃土,皆適於用。所貢有獅子、麒麟、駝雞、福祿、靈羊;常貢則大珠、 寶石之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