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古人所討論的「性」,主要指「人性」。「性」的概念包含兩個要點:其一,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屬性,非後天人為;其二,是某類事物普遍具有的屬性,非某些個體所特有。據此而言,「人性」觀念也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其一,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普遍屬性,包括身體上的各種生命特徵及欲望、知覺等;其二,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亦即人區別於禽獸的道德本性。歷代學者對人性善惡的問題有着許多不同的看法,或性善,或性惡,或性無善惡,或性有善有不善,或有性善有性不善。

引例1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 (對飲食和美色的追求是人的本性。)

引例2

性即理也。 (《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 (性就是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