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悔改,基督教圣经术语。

《圣经[1]》是犹太教与基督教[2]的共同经典,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目录

简介

字面的意义是指一种心意的改变,这改变并非只关乎某一个计划、意图或信念,而是整个人的改变,使人从一个敌挡神的罪恶道路上回转过来。这种改变有时称为“福音性的悔改”,因为这悔改源于向罪人宣讲神的恩典,及圣灵在信徒新生中相关的工作(约三5-8)。这种改变是基督得胜死亡的结果──祂高升至父神右边,作君王和救主后,赐给人的礼物(徒五31)。

这种悔改乃伴随着在基督里得救的信心(徒二十21)。若以为一个人不在意自己的罪,也不悔改,却可以相信基督能把人从罪中拯救出来,其思想便互相矛盾,也是不合理的。在归向基督一事上,悔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圣经常强调悔改过于得救的信心。基督也曾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的天使也要为他欢喜(路十五7)。使徒形容外邦人归信基督时,说神赐恩叫他们“悔改得生命”(徒十一18)。虽然一个人归信基督时可能只着意于某一方面,但事实上福音性的悔改和在基督里的信心是不能分割的。

这种忏悔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而是一种意志上的动向,刺激人作出与所启示的旨意相符的行为(包括向人作出赔偿;参路十九8)。认识日常的罪过和缺点,使人重新忏悔,并再次使用在基督里的信心。一次极深和值得注意的忏悔,是大卫与拔示巴行淫后所表达的痛悔之心(诗五十一)。有时神也呼召全教会一起悔改(启二5)。哥林多后书第七章详尽地叙述了一次令人感兴趣的集体悔改,其中包含的成分有:为罪忧伤,决意弃掉昔日犯罪的行径,并从今走上正轨。虽然悔改常伴有极深的情感,但悔改并非就是这种情感,而是罪人在圣洁的神面前,对自己亏负神的确认。

除了这种“福音性的悔改”之外,圣经也记载了许多别的悔改,如法老(出九27)、扫罗(撒上二十四16-18),及加略人犹大(太二十七3)等人的悔改。他们悔过并不是由于看见神向罪人施恩,而是惧怕承受恶果,因此在性格和思想上并没有真正的改变。

施洗约翰(太三2;可一4)和基督(可一15)都传讲悔改的道,呼召罪人,而不是呼召义人。使徒也按着大使命(路二十四44-49)继续传悔改的信息,在五旬节那天就是一个开始(徒二),而那天彼得所传的道也有显著的结果(第41节)。

根据罗马天主教会的规定,忏悔的圣礼包括悔罪、认罪和赎罪,神父则需要宣告赦罪。但新约并没有把忏悔与一套圣礼架构联系起来,也没有由祭司赦罪的规定;此外,罪人是需要亲自来到神面前悔改,并接受神透过唯一的中保──大祭司基督──的赦罪(提前二5),但上述的做法却跟这圣经道理不相符。

旧约常提到神后悔,如约拿在尼尼微宣告神的警告后,神曾后悔祂对尼尼微的审判(拿三10)。我们不可看这经文为解释神的忧伤,也不可视之为祂永恒旨意的改变,这只是因为人类有所改变,所以神改变或更新祂已宣布了的计划和祂与人之间的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