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诗歌)

《悼念一棵枫树》是现代诗人牛汉1973年创作的一首诗,原载《长安》1981年第1期。

这首诗写的是枫树,是一棵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庄所产生的反应。全诗构思独到,借物咏志,感情质朴真切。诗的氛围感很强,在象征的基础上进行白描,没有雕饰。

目录

作品原文

  作者:牛汉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

  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创作背景

1973年冬天,诗人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因感念被伐倒的一棵枫树而写。牛汉在谈及此诗的创作目的时曾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

“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是诗人一生中最灰暗的一个时期,但是诗人并没有抛弃诗,而是悄悄地用诗记录下自己真实的心灵之声,记录下时代的扭曲的历史。当时,诗人并没有想到发表,只是纯粹为了表达心声,所以这类诗也被称为“地下诗歌”。

文学赏析

主题思想

牛汉以诗维护着人性的尊严,并进行着韧性的抗争。在现实世界里枫树被伐倒,在诗歌世界里枫树依然挺立,随着枫树的被伐,诗人的心也跟着被伐。正因为诗人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才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才使人们对于枫树的被伐更带有生命被伐的创痛,因而具有震撼力量。诗人感同身受于枫树的“被伐”和“被伐”的创痛,为了不让“被伐倒的枫树”的伟大形象从天地间消失,而在诗歌中“把它重新树立在天地间”。他的诗写的是枫树的傲岸和坚韧,实际是借树喻人、以树励志,“树”“人”“历史”三者交叠而成的是生命遭到迪害后依然保持伟岸姿态的精神。诗中的“枫树”不仅是个人受难、自励、抗争的写照,也是历史灾难的有形见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它是“历史结出的果子”,所以这首诗在悼念枫树之时,不仅写出了个人生命体验,而且具有历史深度。透过诗人对“枫树”的悼念,可以听到在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里一棵“生命树”的怒响,它是个人身世与历史劫难合成的一曲生命悲歌。牛汉写于干校的一些诗,大多浸透着悲愤和痛楚,体现了一种硬汉子精神和强者意志,是历史的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般的痛感和生命被磨砺的质感。

艺术特色

一、形象鲜明、完整。这首诗从写一棵枫树被伐倒开始,枫树的形象贯穿始终,全诗七十余行,没有一行是离开这棵枫树的。问题的实质还不在这里,而在于诗人牛汉从写枫树被伐倒的声响,写枫树倒下那一天的芬芳,直到写枫树被解成了木板……而完成了一个苦难者的形象,一个被不测的命运所杀的苦难者的形象。这个形象通过鲜明而完整的枫树形象而得到鲜明的体现。这种形象的鲜明与完整,是构思严密的结果,也是表现技巧的纯熟与运用语言的巧妙的结果。

二、结构严密、布局精心。全诗层次井然、段落分明,虽然起伏跳荡,却无多余之笔。这里面贯穿着一系列的巧思,例如写枫树倒下,着力渲染了声响,由声响发展到写倒树的清香与芬芳,进而写枫树被肢解,这是说,诗人在丰富中力求单纯,力戒杂乱。这是这首诗在构思上极其重要的一点。

三、感情深沉、浓烈。可以这样说,牛汉是蘸着泪水写这首诗的。可是,这首诗的感情一点也不外露,这似乎与感情的浓烈有点矛盾。其实不然,诗中的感情都被浓缩了。每一个小节都使人感到诗人的滚热的泪水。诗人悼念一棵枫树,是在悼念他至爱的战友,也是在悼念他自己被伐倒的那一段年华。

四、意境阴郁、深远。这是这首诗最难得的一个成就。这么长的一首诗,有这么丰富内容的一首诗,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鲜明的意境,极不容易。这首诗之所以能这样,是由于枫树的形象鲜明、完整和感情自始至终深沉、浓烈所致。读完这首诗,我们眼前所浮现的,是萧瑟的秋天,是伐倒的枫树,是把枫树解成的木板,是泪珠,是不死的生命的血球,是缩小了的山丘,是一片荒凉的大地……我们耳边所回响的,是倒树的沉重的响声……这一切慢慢化为一个境界,一个阴郁的、深远的境界,这个境界使我们担心、痛苦,使我们在暗影中看见了一些活着的和死去的亲人。这个意境比诗中的感情还扣人心弦,还叫人难受。

五、语言清新,精炼,充满想象。这首诗的语言的特色是显而易见的,整个语言的色调是清新的,在描写或抒发感情上,是精炼的,极少有多余的字和词。这种清新与精炼,往往又通过奇丽的、丰富的想象而体现。这是诗人长期锤炼的结果。语言的这个特色,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这首诗,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作者简介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

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1]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

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中学生中间,更因为他的不下10篇诗文入选了人教版教材及中国香港和韩国的学生课本,而有着无数的粉丝。在《诗选刊》举办的中国首次诗歌读者普查中,68万读者投了他的票。在评出的十大受喜爱的诗人中,牛汉排第5位。作品被译成俄、日、英、法、韩等多种文字出版。[2]

2003年5月,访问中国的马其顿作家协会主席斯来列夫斯基在中国作家协会向牛汉颁发了“文学节杖奖”。[3]

2004年获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