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猜想:說說關羽敗亡的的史前幕後
關羽 |
驚人的猜想:說說關羽敗亡的的史前幕後看過很多有關吳蜀荊襄戰役的評論,作者大多採取直觀的態度去看待這場戰役,往往認為錯不在關羽的剛傲自負就是孔明的疏忽大意。但如果忽略掉理應考慮在內的戰略構想、軍事運作、以及政治目標的話,換一種主觀的思路,可能會產生千萬種認為的理由。演義把魏晉一統天下、乃至蜀漢的任何一場大敗都說成是「天不乍漢」把失敗歸結與天,那是為了尊劉,所以拿出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戰爭勝敗與否,的確很大程度上要靠運氣,但主要還在於人,人謀、人格、人性,這些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下面先結合一下孔明的個人因素來說一下致使關羽敗亡的真正原因,以及孔明用關羽來守荊州的隱藏目的。[1]
孔明常以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姿態示人,以顯處己之高、淡泊名利,而骨子裡確是相當自信而且渴望功名的,身世背景和知識分子的身份都逼迫他必須有所成就才能立足與世,平日裡和石廣元幾位朋友闊談天下大事,謂人家可以當什麽官做什麽差,說到自己卻笑而不語隱然在說:唉,我的志向豈是你們能夠了解的。一者顯示自己知人,不會有什麽事逃出自己的掌控。二者顯示自己多麽的淡泊名利。躬耕南陽時,除了司馬徽、徐庶、龐統幾位和自己屬同一級別的人外,大多時清高冷傲,少與人交往,人們不能夠了解他,所以把他看成一般的書呆子,評價也不高。這種半似封閉的生活給他日後的人事工作造成障礙,所以在對待人才問題上總是處理欠妥。孤傲有時雖是天才的象徵,但興邦立業、搞政治並不需要達芬奇、愛因斯坦之類專搞學術研究的天才,而是需要有有遠大戰略頭腦、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前者孔明已經有了,而後者,也可以說是拉攏人才的能力,他卻很不在行。劉備說過一句話:成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這算是帝王之術,孔明不是帝王料,搞不懂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的才略使他認為當今世上無人在他之上,管仲樂毅不過也是「小可之比」,所以自然的認為所有人應該聽他的安排,受他的管制。儘管他知道自己的缺點,有時會說些「胸中才學勝亮十倍」的違心話,但如同曹操好色的毛病一樣,改的了的話就不叫毛病了。這種思想或多或少會侵蝕他辨別人才時的清晰度。
是凡人就會有私心,既然喜歡讓別人服從自己,那對於不服從的人想必是沒多少好感了。屈指一算蜀漢後期受其重用的幾位,那個不是對自己言聽計從?除了死性不改的魏延。蜀漢的將軍里,能稱的上剛襖、不肯下人的主要是關羽、魏延、馬超幾位,魏延馬超在劉備死前相當活躍,二人在漢中之戰曾數度大破曹軍。而劉備死後。一個被遠戍邊疆,一個到頭來死的不明不白。還有一個叫劉封的愣頭青,自樊城被收後,隨劉備轉戰各地,西取巴蜀,北攻漢中(劉備取蜀時身邊只有黃魏,關平、劉封四將,所以劉封的功勞也算不小)也算是位比較活躍的二流戰將,而孔明卻說他剛勇難制不如早除。有人說劉封居心不良,想搶皇位,而法律上可沒有因為懷疑某人有殺人可能而先把他抓起來槍斃的規定。況且有沒有反心,耍些小手段就可以試出來,這點諸葛真應該向他的老闆好好學習。還有一位性格剛勇的廖立,有個性,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奇怪的是,宗上幾位有相同之處的人,到頭來不是不被重用就是不得善終,各自在孔明的掌下過完各自的悲劇人生。這不可能僅是巧合,用通俗的解釋是:孔明對此類剛勇有主見的人懷有近似病態的憎惡感。
剛勇有兩層意思,「勇」僅僅指戰場上的勇猛善戰,而「剛」的意思要更廣一些。指揮調度、紀律服從、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有體現。有勇無剛的人比較容易控制,像張飛、典韋之輩。而剛勇兼備的人則難以掌控,孔明一手緊抓軍政大權,要的是完全服從,當然容不得身邊有性剛的人。而關羽要算是讓他最頭疼的一題了,論剛傲關羽是三國第一人,魏延馬超等人皆死的沒氣沒力,惟有關羽死的轟轟烈烈,敗的世人皆知,這算是孔明比較聰明、無奈、懷柔的一舉了。關羽仗是劉備的義弟,日慣驕橫,幸虧劉備有帝王度量,知道只有關羽才能鎮住魏國,而孔明卻會想:身為人臣都不給主人面子,那他有什麽理由會給我面子?於是很可能會出現類似殺劉封的秘密談話,劉備為了苦心經營的仁義形象肯定是不答應。
明的不成於是就來暗的,讓關羽守荊州這個衝要這之地,就憑關羽那直腸子、政治能力低下的人,想不和孫權搞砸關係都難。於是把荊州這個爛攤子扔給了關羽。《三國志先主傳》里說劉備之所以要和曹操一直這麽死纏爛打的斗,不僅為了爭利,也是為了避害,縮居兩川觀天下可能是他最大的願望。龐統勸他取川時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不可久戀」有趣的是,荊州在劉備集團治理的幾年內不但沒有氣色反而「荒殘」起來,固然反映出劉備治國無能,然而從側面也反映出作為三國交界地的荊州,戰事、政治鬥爭等種種敏感問題會給這個地區的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誰能說荊州的荒殘僅僅是由於劉備的無能造成的呢,長期的戰亂也是有影響的。所以政治中心的西移也是勢在必行的。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劉備入川為什麽把重量級的將領統統帶走,僅留下關羽早期率領的荊州軍團和常年跟隨他的部曲來守衛了。此時的荊州也變成劉備眼中的雞肋,而誰也保證不了關羽不會鋪上夏侯淵的後塵。當然,這些原因都成為孔明光明正大的理由的條件。
孔明除掉關羽也許是為劉備着想,但他個人狹隘的人才觀就這樣把蜀漢的人才一個個推向泥潭。想想關羽死後他安慰劉備的話「關公平時剛而自持,故今日有此禍」話里話外透着對關羽的不滿,似乎被孫權斬殺是罪有應得。再者,像荊襄戰役這種關係到蜀漢北伐勝敗的重大戰事,西蜀方面怎麽可能會不進行大量密集細緻的情報搜集工作?戰火分飛的三國時代,各國細作幾乎步滿每個角落,不進行情報作業的戰爭是絕對要吃虧的。赤壁戰役時,周瑜就是憑藉其驚人細緻的情報掌握才能將曹軍一舉擊敗,而向來重視情報工作的諸葛亮按常規推理是不可能對自己北伐的第一步如此的冷淡、掉以輕心的。既然客觀原因找不到,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孔明想放棄荊州,放棄關羽。其實三個國家中魏儘管時常受到吳蜀兩國的共同敵視,但由於實力強大,總的來說受傷也是皮外的,觸及到筋骨的基本沒有。東吳憑藉長江天塹和強大水軍的優勢,加上幾代軍事統帥的積極防禦,短期內令曹魏無法挺進,說的難聽點就是苟延殘喘也能喘上個好幾十年,這點歷史也最終證明了。而魯肅提出結劉抗曹的動機是為東吳爭霸天下而制定的,如果單是防守就用不上了。加上東吳一貫奉行「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外交理念,依形勢而定,沒有強硬的立場,所以也結不下什麽死敵。最慘的要屬從一而終高舉「復興漢事」旗幟的蜀漢了,跟魏斗的你死我活,東吳又看不上眼,它跟魏熱乎了也並做漢賊,得一塊打,可憐拿這區區兩州之兵來對抗大半個中國,這純屬沒事找抽。幸虧孔明看透這點,所以外交上必須得靈活行事,不能和東吳往死里整,必要時可以犧牲荊州(關於荊州的不重要性前面一段已經說過了)所以當他料到吳蜀所圍繞的荊州問題已經賴到死胡同的時候,選擇只有兩個,一是痛快的幹仗一場,這會讓曹魏坐享漁利,顯然和自己乃至整個蜀漢的戰略方向不符。二是拱手讓出荊州,了卻東吳多年來想吃奶酪的心愿(公瑾、子敬皆死矣!東吳得到荊州也不過是在自家大門前蓋堵牆而已,接下來就剩下喘了)但這方案具體實施特別困難,別說關羽死咬着不放,劉備拉不拉得下臉都是個問題,然而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關羽的問題,其死與魏手,將來讓出荊州也有所託詞,不太丟面子。死與吳手,正好藉此除掉自己多年來的心病,這個心病是指關羽和荊州問題的總合,關羽戰死,東吳得城,理所當然,對戰爭而言並無對錯之分,事實上東吳也不存在背信棄義等道德上的責任,戰爭是一定能找得出理由的,不然劉備當年從曹叛曹,從袁叛袁,依劉表便占荊州,借荊州便賴帳,這些事情仔細推敲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理由,但絕不是道義上的。遺憾的是劉備短淺的政治目光、稱帝後的發熱腦袋,以及對東吳長期催帳的厭惡,造成了另一個不可挽回的毀滅,這都是後話。
政治排擠在任何年代任何地區都有,當有些愛聽桃園結義的人或許接受不了這種論調時,我只有冷冷的說:朋友,這就是現實,你緊閉雙眼,它依然存在。我們看慣了英雄壞蛋美人,看慣了劉備的仁,曹操的奸,孔明的忠,然而這不是機器零件,永遠固定在一個位置上反覆運作,人是複雜的動物,所以才是高級的,能統治世界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