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寺经幢
沿革
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有两座石经幢,右为唐造陀罗尼经幢,左为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其中陀罗尼经幢为唐朝乾符三年(876年)建造,上面有白鹿山人李端符书,总高523米,下有基座二层。底层为八边形须弥座,下有云水纹,中间束腰镌角柱体,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书,每面9行、行59宇。而普利陀大白伞盖神咒幢为宋熙宁三年(1070年),幢身刻四个狮头,枋唐幢建造,其形式大小基本相同。由于幢基破损严重,1998年11月,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负责全面修复,将两幢埋于地下的三层升高至地面上,并采取扶正、补缺及防风化措施,重新恢复经幢原貌。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认定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历史
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高6.26米, 底部直径1.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莲瓣,仰莲之上为八角形座,每面刻栏杆,转角处为莲瓣首望柱。幢身立于栏杆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白鹿山人李端符书[2]。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装饰,角隅处均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络带。宝盖上置扁圆状石,四面刻宝相花图案。其上承托仰莲瓣,莲瓣上发现有八个方形柱洞,估计原有石雕勾栏,现已全部散失。仰莲上为束腰柱形,上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八角形宝盖,角隅处雕有力士头像,分别浅雕有牛、羊、鹿角和獠牙。宝盖上置扁圆形石,上刻瑞花图案。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角上翘,上置扁圆形石,未见纹饰,最上为宝珠。
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由无锡县万寿乡静安里刘元规等建。高6.22米,底座直径1.40米。其形制和大小与唐陀罗尼经幢基本相同,幢身刻咒而不刻经,文字上下两端刻三角形和折线纹组成的边饰。
唐宋石经幢历经千年变迁,幢基最下部三层已湮埋于今地表下,地面部分也已残蚀倾斜。1998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负责全面修复,将两幢埋于地下的三层升高至今地面上,并采取扶正、补缺及防风化措施,重新恢复惠山寺经幢原貌。
形态特征
视频
惠山寺经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无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能猜到几家?(附31家清单) ,搜狐,2019-07-17
- ↑ 发现无锡|你知道无锡地面最古老的文物在哪里吗?,搜狐,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