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氣
意氣 |
意氣 讀音yì qì,漢語詞語,意思是指意態、氣概;恩義、情誼;饋贈財物。出自《管子·心術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意氣 [1]
外文名稱 yiqi
拼音 yì qì
注音 ㄧˋ ㄑㄧˋ
解釋
志向與氣概。意氣風發。意氣揚揚。--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spirit;expression]∶精神;神色。意氣自若。--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意氣之盛。--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personal prejudice]∶偏激、任性的情緒。意氣用事。
出處
1. 志向與氣概。
①南朝 宋 袁淑《效曹子建<白馬篇>》:"意氣深自負,肯事郡邑權?"
②宋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岳侯追封》:"意氣如祖豫州,而誓清冀朔。"
③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零八回:"尉繚見始皇意氣盈滿,紛更不休,私嘆曰:"秦雖得天下,而元氣衰矣!其能永乎?"
④清 侯方域《送何子歸金陵序》:"是時余與何子方少年,意氣甚銳。"
2. 精神;神色。
①《晏子春秋·問上十》:"寡人意氣衰,身病甚。"
②《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
③宋 沈遼 《奉陪穎叔賦吐綬鳥》詩:"方其振舞時,意氣艷且閒。"
④清 韓程愈《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稍長遊學四方,得交環中(袁樞)先生,見其意氣豁如,有郭林宗、李元禮之風。"
⑤清 錢謙益《尹嘉賓父延綬加贈奉政大夫湖廣按察司僉事制》:"家無擔石,而眉棱之意氣燁然。"
3. 志趣。
①唐 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
②明 袁宏道《與梅客生書》:"家弟自雲中歸,極口稱梅開府才略蓋世,識見絕倫,且意氣投合,不減龐道玄之遇於節使 也。"
③清 黃鷟來 《贈陳省齋》詩之三:"丈夫意氣合,千金非所珍。"參見"意氣相得"。
4.情誼,恩義。
①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②唐駱賓王《帝京篇》:"故人有湮淪,新知無意氣。"
③《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大丈夫意氣相許,頭顱可斷,何況一妾!"
④清 邵長蘅 《沛縣官舍留別楊簡庵表兄》詩:"感君意氣與君好,流連累月開懷抱。"
5. 氣象。
漢 班固《白虎通·朝聘》:"朝賀以正月何?歲首意氣改新,欲長相保,重本正始也。"
6. 饋送財禮。
①漢王符《潛夫論·愛日》:"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
②《隋書·禮儀志四》:"人事意氣,干亂奉公,外內溷淆,綱維不設,所宜糾劾。"
7. 情緒。
①元 白樸《牆頭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氣怎消除?"
②《西遊補》第十三回:"你還不知那秦漢,當時的意氣如今消釋了。"
③曹禺《日出》第一幕:"這是你的真心話,沒有一點意氣作用麼?"
8. 指文學與藝術作品的氣勢。
①宋 歐陽修《黃夢升墓志銘》:"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讀之,博辨雄偉,意氣奔放,猶不可御。"
②清 周亮工《書影》卷四:"觀上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