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龍屬
慈母龍屬(學名:Maiasaura)是種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大拿州,約7670萬年前至7060萬年前。
慈母龍的學名意為「好媽媽蜥蜴」。到目前為止,慈母龍的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慈母龍的體型中等,身長約6~9公尺,體重估計約4~6公噸,並擁有典型鴨嘴龍科的平坦喙狀嘴,以及厚鼻部。慈母龍的眼睛前方有小型、尖狀冠飾。頭冠可能用在求偶季節,作為物種內打鬥行為使用。
目錄
特徵
發現
在1979年,古生物學顧問傑克·霍納(Jack Horner),以及羅伯特·馬凱拉(Robert Makela),在蒙大拿州西部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多處有蛋殼、孵出幼體的巢,將這些化石命名為慈母龍。這是巨型恐龍孵育牠們的幼年體的第一個證據。目前已發現超過200個各種年齡的慈母龍標本>。雙麥迪遜組發現的大量慈母龍化石,導致古生物學界重新關注、研究雙麥迪遜組,之後在該地層發現更多其他恐龍。近年在蒙大拿州提頓縣發現的慈母龍化石,發現於比雙麥迪遜組更高的地層,代表有慈母龍生存於更晚的時代。
繁衍
慈母龍是群居動物,並且在巢穴集中地孵化幼體。慈母龍的巢穴緊密排列,如同現代海鳥,巢穴之間的間隔約7公尺,短於成年慈母龍的身長[1]。這些巢穴以土壤構成,中間包含30到40顆蛋,以圓形或螺旋狀排列。這些蛋的大小接近鴕鳥蛋的大小。慈母龍的父母將腐爛中的植被置入巢穴中,利用腐爛產生的溫度來孵化蛋,而非父母坐在巢穴中。慈母龍的幼體化石顯示幼體並非發展完全,而且不能行走。化石同時顯示慈母龍幼體的牙齒部份摩損,這意味者牠們的成年體將植物帶回巢穴中給幼體食用。
這些成長中的幼體,在第一年裡的體型從16吋到58吋長。這些幼體可能在一年後離開巢穴。這些成長中的幼體的頭部比例跟成年體的比例不同,幼體有較大的眼睛與較短的口鼻部。
參考文獻
- ↑ Palmer, D. (編).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148. ISBN 1-84028-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