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态叠加原理

态叠加
图片来自学习岛

量子力学里,叠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表明,假若一个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是几种不同量子态中的任意一种,则它们的归一化线性组合也可以是其量子态。称这线性组合为“叠加态”。假设组成叠加态的几种量子态相互正交,则这量子系统处于其中任意量子态的机率是对应权值的绝对值平方。

数学表述,态叠加原理是薛丁格方程式[1] 的解所具有的性质。由于薛丁格方程式是个线性方程式,任意几个解的线性组合也是解。这些形成线性组合(称为“叠加态”)的解时常会被设定为相互正交(称为“基底态”),例如氢原子电子能级态;换句话说,这几个基底态彼此之间不会出现重叠。这样,对于叠加态测量任意可观察量所得到的期望值,是对于每一个基底态测量同样可观察量所得到的期望值,乘以叠加态处于对应基底态的机率之后,所有乘积的总和。

更具体地说明,假设对于某量子系统测量可观察量A,而可观察量A的本征态|a_1\rang、|a_2\rang分别拥有本征值a_1、a_2,则根据薛定谔方程线性关系,叠加态|\psi\rang=c_{1}|a_1\rang+c_{2}|a_2\rang也可以是这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其中,c_1、c_2分别为叠加态处于本征态|a_1\rang、|a_2\rang的机率幅。假设对这叠加态系统测量可观察量A,则测量获得数值是a_{1}或a_{2}的机率分别为|c_{1}|^2、|c_{2}|^2,期望值为\langle\psi |A|\psi\rang=|c_{1}|^2 a_1 +|c_{2}|^2 a_2。

举一个可直接观察到量子叠加的实例,在双缝实验里,可以观察到通过两条狭缝的光子相互干涉,造成了显示于侦测屏障的明亮条纹和黑暗条纹,这就是双缝实验著名的干涉图样。

再举一个案例,在量子运算里,量子位元是的两个基底态|0 \rangle 与|1 \rangle 的线性叠加。这两个基底态|0 \rangle 、|1 \rangle 的本征值分别为0、1。

目录

理论

在数学里,叠加原理表明,线性方程式的任意几个解所组成的线性组合也是这方程式的解。由于薛丁格方程式是线性方程式,叠加原理也适用于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里称为态叠加原理。假设某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是 |f_1\rang或|f_2\rang ,这些量子态都满足描述这量子系统物理行为的薛丁格方程式。则这量子系的量子态也可以是它们的线性组合|f\rang=c_1|f_1\rang+c_2|f_2\rang,也满足同样的薛丁格方程式;其中,c_1、c_2是复值系数,为了归一化|f\rang,必须让|c_{1}|^2+|c_{2}|^2=1。

假设\theta为实数,则虽然e^{i\theta}|f_2\rang与|f_2\rang标记同样的量子态,他们并无法相互替换。例如,|f_1\rang+|f_2\rang、|f_1\rang+e^{i\theta}|f_2\rang分别标记两种不同的量子态。但是,|f_1\rang+|f_2\rang</math>和<math>e^{i\theta}(|f_1\rang+|f_2\rang)都标记同一个量子态。因此可以这样说,整体的相位因子并不具有物理意义,但相对的相位因子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这种相位因子固定不变的量子叠加称为“相干量子叠加”。

电子自旋范例

设想自旋为1/2的电子,它拥有两种相互正交的自旋本征态,上旋态|\uparrow \rang与下旋态|\downarrow \rang,它们的量子叠加可以用来表示量子位元

|\psi\rang= c_{\uparrow}|\uparrow \rang + c_{\downarrow}|\downarrow \rang;

其中,c_{\uparrow}、c_{\downarrow}分别是复值系数,为了归一化|\psi\rang,必须让|c_{\uparrow}|^2+|c_{\downarrow}|^2=1。

这是最一般的量子态。系数c_{\uparrow}、c_{\downarrow}分别给定电子处于上旋态或下旋态的机率:

p_{\uparrow}=|c_{\uparrow}|^2、
p_{\downarrow}=|c_{\downarrow}|^2 。

总机率应该等于1: p=p_{\uparrow}+p_{\downarrow}=|c_{\uparrow}|^2+|c_{\downarrow}|^2=1。

这电子也可能处于这两个量子态的叠加态:

|\psi\rangle = {3i\over 5} |\uparrow\rang + {4\over 5} |\downarrow\rang。

电子处于上旋态或下旋态的机率分别为

p_{\uparrow}=\left|\;\frac{3i}{5}\;\right|^2=\frac{9}{25}、
p_{\downarrow}=\left|\;\frac{4}{5}\;\right|^2=\frac{16}{25}。

再次注意到总机率应该等于1:

p=\frac{9}{25}+\frac{16}{25}=1。

非相对论性自由粒子案例

描述一个非相对论性自由粒子的含时薛丁格方程式

- \frac{\hbar^2}{2m} \nabla^2 \ \Psi(\mathbf{r},t) =

i\hbar\frac{\partial}{\partial t} \Psi (\mathbf{r},t);

其中,\hbar是约化普朗克常数,\Psi(\mathbf{r},t)是粒子的波函数,\mathbf{r}是粒子的位置,t是时间。

这薛丁格方程式有一个平面波解:

\Psi(\mathbf{r},t) = e^{i(\mathbf{k}\cdot\mathbf{r} - \omega t)};

其中,\mathbf{k}是波向量,\omega是角频率

代入薛丁格方程,这两个变数必须遵守关系式

\frac{\hbar^2 k^2}{2m}=\hbar \omega。

由于粒子存在的机率等于1,波函数\Psi(\mathbf{r},t)必须归一化,才能够表达出正确的物理意义。对于一般的自由粒子而言,这不是问题。因为,自由粒子的波函数,在位置或动量方面,都是局部性的。在量子力学里,一个自由粒子的动量与能量不必须拥有特定的值。自由粒子的波函数可以表示为很多平面波的量子叠加

\Psi(\mathbf{r},t)=\frac{1}{(2\pi)^{3/2}} \int_{\mathbb{K}} A(\mathbf{k})e^{i(\mathbf{k}\cdot\mathbf{r} - \omega t)}\mathrm{d}\mathbf{k};

其中,积分区域\mathbb{K}是\mathbf{k}-空间。

为了方便计算,只思考一维空间,

\Psi(x,t) = \frac{1}{\sqrt{2\pi}} \int^{ \infty}_{ - \infty} A(k) ~ e^{i(kx - \omega(k)t)} \ \mathrm{d}k ;

其中,振幅A(k)是量子叠加的系数函数。

逆反过来,系数函数表示为

A(k) = \frac{1}{\sqrt{2\pi}} \int^{\,\infty}_{ - \infty} \Psi(x,0) ~ e^{ - ikx}\,\mathrm{d}x ;

其中,\Psi(x,0)是在时间t=0的波函数。

所以,知道在时间t=0的波函数\Psi(x,0),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推导出在任何时间的波函数\Psi(x,t)。

参考文献

  1. 薛丁格方程式,scimonth.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