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盔頭
基本內容
中文名:戲曲盔頭
本質:演員所戴各種冠帽
戲曲:崑曲,京劇等
別稱:戲帽
裝飾:珠花、絨球、絲絛
簡介
沿革
戲曲盔頭隨中國戲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唐代崔令欽《教坊記》(約成書於 762年)中記述當時歌舞戲劇服裝中有寶花冠、珠冠等品類。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壁畫所繪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雜劇舞台上演員所戴的盔頭,有紗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樣。明代,江蘇蘇州、崑山一帶的崑腔逐漸發展成熟,戲曲盔頭製作也在蘇州興起。清代,隨着京劇藝術的形成,北京也興起盔頭製作業。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蘇州開設「沈源泰」、「周錦記」盔帽店,此後又興辦「沈元泰」、「韓順興」、「天寶泰」、「黃恆昌」等16家盔帽店。20世紀40年代,北京有「瑞興」、「廣盛興」、「錦華」、「久春」、「中山」等10多家盔頭作坊。
品類
戲曲盔頭一般分巾帽、盔帽兩類。巾帽用綢緞等加以刺繡縫製,質地較軟。盔帽用硬紙板製成帽坯,上面裝飾龍、鳳、獅、虎等圖案,再用彩纓、槍頭、絨球、玻璃珠等裝配而成。根據盔頭所標誌的角色身份又有許多品種。如冠分為皇帝戴的九龍冠,皇后戴的鳳冠、太子戴的紫金冠等7~8個品種;盔分為元帥戴的帥盔、大將戴的將盔、關羽戴的夫子盔、項羽戴的霸王盔等20多個品種;巾分為皇巾、相巾、文生巾、學士巾、武生巾、員外巾等近30個品種;帽分為公帽、侯帽、紗帽、僧帽、紅纓帽等20多個品種。各種盔頭又可有幾種不同的顏色。如文生巾有大紅、果綠、湖藍、緋紅、銀灰等顏色,員外巾有古銅、白、黑等顏色。此外,演出時所用的面具如「加官」、「娃娃」等也屬於盔頭一類。
製作工藝
巾帽與盔帽的製作方法不同。巾帽的製作大體分為裁剪、繪製花樣、刺繡、縫合 4道工序。盔帽的製作有剪樣、制坯、拉花、瀝粉(即用石灰調成糊狀,裝入圓錐形袋中,通過尖端的小孔,在盔帽上擠成花紋,干後塗色或敷金粉,成為凸起的花紋)、點翠(即用翠鳥的羽毛貼在帽子上作裝飾,現作點綢)、裝配等工序等。[1]
參考文獻
- ↑ 「冠、盔、帽、巾」關於戲曲盔頭你知道多少?搜狐網,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