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們仨(王道君)

我們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我們仨》中國當代作家王道君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們仨

「緣分天註定,愛好貴相同。故鄉情深厚,筆端寄心靈。」感謝憨仲總編、劉莉老師和《東方散文》雜誌、微刊平台,將我和王友明、丁尚明三個山東聊城老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雖然我們兄弟仨未曾謀面,只是在電話和微信里溝通交流,但故鄉情深,心靈相約,這應該是一個奇緣吧。

兄長王友明的祖籍是山東臨清,後劃歸河北臨西,現工作生活在山西臨汾;兄長丁尚明的故鄉是山東東阿,現工作定居在山東東營;我的老家山東冠縣,現工作居住在山東東昌府。臨清市東阿縣、東昌府區,現同為聊城市所轄。正如兄長王友明所言:「同出生在一塊土地上,同喝着一條大河裡的水,是地地道道的老鄉,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同時,我們都出生於農村,是純粹的農家子弟。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艱苦清貧的歲月,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品質;都曾經為國當兵服役,在部隊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並立功受獎。軍隊這個大熔爐,鑄就了我們堅強不屈的性格;都有着共同的創作愛好,視文學為生命。尤其在散文創作領域,養成了我們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愛好,冥冥之中,便將我們仨的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神交之初,我稱王友明、丁尚明為老師,他們是我敬重、仰慕的散文家,是我學習的榜樣,前進的動力,努力的方向。因為,王友明出版了《提籃小賣》《心靈有約》《流光碎影》等多部散文集,丁尚明出版了《人間正道》《故道長河》等多部作品集,兩人均可謂成績斐然。他們不允我尊稱老師,因兩人均比我年長,而讓我稱兄長。我自然恭敬不如從命。從此,我們便以兄弟相稱了。我們仨雖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卻有着許多相似相融之處,難道不是一種奇緣嗎?

說實在的,每每欣賞拜讀兩位兄長的文章,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他們的文章,篇篇精彩、精緻、精煉,像萬千璀璨的珍珠,只需擷取三兩顆就足以慰藉心靈。

友明兄的《白髮親娘》,尚明兄的《拜讀母親》,堪稱絕配佳作,字裡行間充滿着對娘親真摯的愛。拜讀這兩篇文章,我會不自覺地屏氣緘默,細細品味,生怕鬧出動靜,驚擾了天堂里安息的娘親。一向不愛掉淚,以硬心腸自居的我,此時總是淚流滿面。

友明兄的《父愛深深》,尚明兄的《過去的時光難忘懷》,同樣堪稱絕配佳作。那飽蘸淚水和心血的文字,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父愛如山!兩位兄長的愛心、孝心,當為師表,深深地感動着我、感染着我、激勵着我、警醒着我!

想來,與兩位兄長相比,我是幸福的,父母均在,身體健康,我要感謝上天的厚愛和眷顧。在兄長的孝心感召下,我會倍加珍惜幸福、倍加行孝父母。最近兩年間,無論工作有多忙,我也要抽空回家看望爹娘,為爹娘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後背捏捏肩,陪父母吃飯嘮嗑……

真正的朋友是心靈的相交,若心靈不能相交,其交往是不會有強大粘合力的,友誼也是不會長久的。我與兩位兄長,就是從閱讀文章中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從而,達到了心靈的相交。

「戰友戰友親如兄弟,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你來自邊疆,他來自內陸,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戰友戰友,這親切的稱呼,這崇高的友誼,把我們結成一個鋼鐵集體……」這高亢嘹亮的《戰友之歌》直到今天,依然在我們耳邊迴蕩。我特別贊同友明兄說的話:「一朝來當兵,終生為兄弟。這種戰友之情,比天高,比海深。」儘管,我們仨服役的地點不同、兵種不同,可「戰友」二字,便將我們的心緊緊凝在一起了。心相通,情相連,就連我們仨寫出的文章,表達的情感都是那樣的默契和不謀而合

請看:友明兄的《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尚明兄的《我的鹽田我的連》,我的《悠悠歲月警營情》。我們深情回憶自己親歷的部隊生活,懷念軍營,思念首長,想念戰友,心情是一樣一樣的。閱讀着一字一句,仿佛又回到了那難忘的青春歲月。是部隊這個大熔爐,鍛煉了我們強健的體魄,錘鍊了我們剛強的意志,升華了我們的思想,洗滌了我們的靈魂。

熱愛故鄉、讚頌故鄉,是我們仨「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標誌。友明兄的《聆聽花瓣折碎的聲音》,尚明兄的《行走在故鄉的土地上》,我的《又到梨花飄香時》,都用真摯純樸的文字,抒發了對故鄉滿腔的熱愛之情。友明兄說:「久久地立於梨花叢中,我的整個身心,也變得清純而靜謐了。看如雪梨花的飄落,聽花瓣折碎的聲音,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感恩,是一種愛戀。尤其是在故鄉的梨園,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尚明兄說:「春天來了,潔白的梨花遮天蔽日,如空中飛雪。我把古梨園視作我的甜蜜的精神家園,老梨樹亦深深紮根在我的生命里。身處遙遠的異土他鄉,似水流年裡,我時常想起它。它是故鄉的代號,它是故鄉的經幡。」我說:「春天爛漫多姿,梨花盛開飄香。請看一襲青衫,染一身典雅的芳菲,從清新婉約的春風中走來,梨園美景惹人醉,讓我們盡情擁抱這最美人間四月天。」

[1]

作者簡介

王道君,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