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星球上的生命
內容簡介
★一部極具警醒意義的環保力作
★寫給全人類的自救倡議書
★版權發售全球27國及地區
★來自大衛·愛登堡爵士一生對自然的見證和反思,以及對人類未來的警告和希望。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險卻一聲不響,我會非常內疚。」
★入選英國圖書獎2021年度非虛構圖書/Goodreads2020年度讀者選擇獎/《彭博商業周刊》2020年度好書
《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給全人類的警醒之作,來自備受尊崇的大衛·愛登堡爵士一生的獨特見證和思考。
94歲的大衛·愛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尋常的人生歷程中,他閱盡了自然界ZUI為豐富壯麗的奇觀,也目睹了全球生態環境遭遇的戲劇性變化。
曾經繁茂的熱帶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鎖住了大量碳,幫助維持大氣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體酸化;北極凍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見的速度消融,剝奪了海象ZUI後的棲息地,也打開了釋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閥門;山地大猩猩瀕危,活了一個多世紀的海龜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掙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樣性驟減,大氣層碳含量攀升,一樁樁局部性滅絕事件動搖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人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大加速」使這個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現在,大衛·愛登堡站在切爾諾貝利的廢墟上,向全世界發出警告。人類對地球的行為正在複製導致二疊紀大規模生物滅絕的風險條件。如果環境照此惡化下去,在未來100年內,地球將再次經歷生物大滅絕,而此次矛頭直指人類。
應當如何自救?希望並非渺茫。大衛·愛登堡懷抱對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熱愛,呼籲人類捐棄分歧,聯起手來應對共同的命運。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萬物可持續性的觀點,並針對國家和個人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包括採用甜甜圈模型,轉向綠色增長,變革飲食結構,讓出更多空間等。未來已來,時不我待,保護生態環境迫在眉睫,這是這位已過鮐背之年的老人給予我們的最後叮囑。
1.一本呼應時代需求、警醒人心的環保力作,寫給全人類的自救倡議書。氣候和生態環保是當前舉世矚目、關乎人類未來的大議題。這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它為我們展示了從上個世紀30年代到目前為止,我們生存的世界如何從「大加速」轉向「大衰退」,而我們又該如何行動起來應對這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機。
2.作者大衛·愛登堡備受世人尊崇,是無數人的自然啟蒙者,他走遍全球,用70多年的實地調查、科學數據,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翔實的全球氣候、生態變化檔案,具有很強的警示力。本書與同出他之手的英文同名紀錄片a life on our planet相得益彰,並提供了影像鏡頭之外的更多觀點和見解。
3.原書甫一出版,版權即售出27個國家或地區,受到全球關注,讀者反響熱烈,亞馬遜數千評論高達4.8。覆蓋了諸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包括:德國、法國、荷蘭、俄羅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麥、匈牙利、挪威、芬蘭、希臘、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捷克、韓國、中國台灣、斯洛伐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中國。
4.入選英國圖書獎2021年度非虛構圖書、Goodreads2020年度讀者選擇獎、《彭博商業周刊》2020年度好書。國內學者大咖苗德歲、劉華傑、張辰亮、尹傳紅等也讚譽連連,力薦品讀。
5.內含24頁彩色插圖以及多幅黑白插圖,展現了瑰麗多變的大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以及大衛·愛登堡幾十年的探索工作。隨書附贈「生活醒語」小貼紙,為你的健康生活添點兒料。
6.在國家層面,這本書與我國十四五規劃「建設綠色中國」的號召相契合。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策略和措施。在個人層面,本書從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等提出改進建議,每一個人在閱讀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啟發。
★《科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這位傑出的旅行家和博物學家將自己過往的經歷與對人類的警示結合起來。第一個悠閒愜意,第二個誠摯緊迫……認識到我們正處於一個微妙的臨界點,愛登堡不無樂觀地指出,人類最擅長的一件事就是解決問題。任何關心地球生態和未來的人,都值得花時間閱讀這本書。
★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部作品發人深省,向大衛·愛登堡爵士致以敬意,我們很難再找到一個像他一樣熱愛大自然的人。
張辰亮 科普作家、《博物雜誌》策劃總監
愛登堡爵士是無數中國自然愛好者的啟蒙者,他親眼目睹了近一百年來地球生態的衰敗,因此他的意見特別有說服力,值得每一個關心地球的人思考。
★苗德歲 古生物學家、科普作家
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自然紀錄片製作人和自然寫作大家,大衛 愛登堡爵士在耄耋之年推出了這一重磅力作。這既是他一輩子鍾情自然的回憶錄,也是其呼籲環境保護的宣言書,值得所有關心地球生態環境與我們未來家園的人們仔細閱讀與認真思考。
★劉華傑 北京大學教授、博物文化倡導者
荒野的複雜、精緻和優美,勝過任何技術建造,過去、現在和未來均如此。這是大衛·愛登堡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愛登堡用一生的經歷見證了這顆星球的神奇,他用樸素的語言、硬核的數據和人格的魅力展示,人類因技術能力而致命地自負,危險在迅速累積;人類世諸生命的未來取決人類能否放下增長執念、重返自然之道。「野化自然」,其實是讓人類超越智人物種的局限,再次解放自己的心靈。每位知識精英都要讀一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生於1926年。「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英國傑出的博物學家、探險家,BBC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1985年被授予爵士稱號,2005年獲頒皇室功績勳章。
大衛·愛登堡曾主持製作多部享譽全球的紀錄片,包括《生命》三部曲、《地球脈動》《冰凍星球》《藍色星球》《植物的私生活》《獵捕》等,多年來,他與BBC自然紀錄片製作團隊一起,實地探索了地球上大大小小的角落,通過多部不同主題的自然紀錄片,將地球上變化萬千的生態環境和生命世界的壯麗絢爛,生動而真實地呈現給觀眾,並向人們傳達認識自然的新方式和標準。
他目前是大英博物館和英國皇家植物園的託管人,兼任皇家鳥類保護學會副總裁、皇家自然保護學會主席。
【合著作者】
★喬尼·休斯(Jonnie Hughes)
BBC地球發展部王牌製片人,著名科學作者,擔任過多年生物科學講師,《美國國家地理》《泰晤士報》《衛報》《獨立報》科普專欄作家,曾獲得多項自然、攝影、編輯獎項。著有《錐形帳篷的起源:思想如何進化》。
原文摘錄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實行計劃生育,認為找到了正確的辦法。且不論這一政策涉及的道德問題、推行起來的困難和對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並無多少證據表明這個辦法比經濟發展見效更快。在中國大陸平均每個家庭從6個孩子降到1個多一點的時候,中國台灣雖然沒有一胎政策,但家庭規模縮小得更厲害,這純粹是它迅速經歷了自然轉變的結果。看起來,實現人口穩定的最好辦法是支持各國加快人口轉變。在實際層面上,這意味着幫助最不發達的國家儘快實現「甜甜圈模型」的雄心,包括扶助人民脫貧,建立醫療網絡和教育體系,實現更好的交通和能源安全,並加強這些國家吸引投資的能力ー句話,改善人民的生活。所有這些社會進步當中,有一項已經證明可以大大縮小家庭的規模,那就是女性賦權。「無論哪,只要女性有投票權,只要女孩不早早輟學,只要女性的生活自己做主而不是聽命於男人,只要女性能獲得良好的保健和避孕手段,只要女性做任何工作都不受限制,對生活懷有遠大抱負,生育率就必然下降。原因很簡單:賦權帶來了選擇的自由,而女性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更多的選項,她們就常常選擇少生孩子。一個國家的女性賦權越迅速,越充分,整個國家經過第三階段進人第四階段的速度就越快。 女性賦權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印度的某些鄉村地區,14歲以上的女孩子只有40%仍在上學。高中通常離家很遠,十幾歲的女孩放學回家後沒有時間幹家里要她乾的活。為解決這問題,幾個邦的政府和慈善項目提供了數十萬輛免費自行車這些自行車提供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女孩的上學率。現在,印度鄉村田間成群結隊的女孩子騎着車去上學已經成為一道常見的風景。 奧地利維特根斯坦中心( Wittgenstein Centre)的研究表明多國聯合努力提高世界各國的教育水平對改變人口增長的路徑會產生相當劇烈的影響。「研究者在一份預測中估算了世界最窮的國家在21世紀像20世紀發展最快的國家那樣迅速改善教育體系,會發... 總的來說,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 了一半以上。現在回看我早年拍攝的影片時,我認識到,雖然 當時我自覺身處荒野之中,徜徉於一個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 其實是我的幻覺。即使在那時,很多大型動物就已經非常稀少。 不斷移動的基線歪曲了我們對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認知。
書評
曾幾何時,人類以征服自然為傲,而現在,我們已經意識到這種觀念里的謬誤。怎樣重建人類這個物種與周圍自然世界的和諧關係呢?
在《我們星球上的生命》里,大衛·愛登堡探討了三方面的可能:實現可持續革命,推動重新野化世界,採取穩定人口的舉措。作為簡短的閱讀札記,重點來看看「野化」。
什麼是野化?愛登堡沒有解釋。《我們星球上的生命》是由該書和一起出品的同名影片共同組成的項目,不做多餘停頓的流暢敘事是行文的基本特點。簡單地說,可大致等於「把自然還給自然」,我們熟悉的「退耕還林」就是方式之一。
寫作此書時,大衛·愛登堡94歲。這本書和一起出品的同名紀錄片共同組成了一個項目,旨在推動這個星球的環境保護運動。在大學畢業、完成服役之後,愛登堡的職業生涯從此就與BBC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廣為人知的《生命》三部曲、《地球脈動》等紀錄片都由愛登堡主持製作。本書從愛登堡的私人生活開始講起,在這位傑出的科普人的往昔回憶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深入叢林莽原,獲得野生動物的信任,人與動物親密接觸的溫情與樂趣。
那時候,愛登堡沒有意識到這種情景有多麼珍貴,而現在,多年之後,年屆高齡,他依然孜孜不倦地為了找回失去的伊甸園而奔忙着。
愛登堡主張,重新野化大海。這方面的努力要從目前給海洋造成很大傷害的漁業着手。所有沿岸海域建立一連串禁漁區,形成網絡。建立海洋保護區最合適的地方是適宜海洋動物繁殖的地方,包括岩石礁和珊瑚礁、水下海山、海帶叢、紅樹叢、滸苔場和鹽沼。應該讓這些地方周圍水中的生物盡情生長,捕魚只應去鄰近的海域。改變那些一刀切的捕魚方式,比如拖網,實現可持續捕撈。工業化養殖手段同樣要實現可持續,避免密集型的、急功近利的養殖方式,這給海洋造成的破壞和過度捕撈一樣糟糕。
這些措施有很多取自於卡勒姆·羅伯茨教授(《假如海洋空蕩蕩》的作者)。羅伯茨的著作用翔實的數據和追蹤調查的產業情況指出了,20世紀下半葉,技術革命迅猛發展,漁民們擁有了更快的船、更大的漁網、更堅韌的材料、更精準的天氣預報,以及海床實景投影,但是,每一項新的技術都不能保證今天的漁船可以比祖先們收穫更豐,而只意味着對自然環境的壓迫更深一層。
愛登堡主張,重新野化大地。禁止濫伐,退耕還林,保護物種多樣性,保護自然野生風貌。生態保護項目的經驗表明,只有在當地社群充分參與增加生物多樣性的規劃並直接從中受益的情況下,積極的變化才能長期維持下去。肯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的牧人不吃野生動物,甚至容許野獸吃掉他們的少量牛羊,結果是這片草原的野生動物數量和自然環境都很好。黃石公園引進了野狼,事實也證明,頂級掠食者的存在,有利於整個保護區的生態循環。
若想實現野化自然,人類需要遏制自己的貪婪,讓出更多空間。愛登堡的想法並非出於對人性天真的、不切實際的呼喚。他提出的的每項措施都有充分的根據,並且指出這麼做能得到的現實好處,只需要適度地放棄眼前利益,就可以擁有更好的未來。我們現在都明白城市化的各種弊病,而愛登堡說,城市化未必就是環境保護的大敵。人口密集反而顯示了實現可持續性的巨大潛力。好的城市規劃,比如,有利於步行和騎車的道路,建設高效低碳的公共交通,安裝中央供暖系統,利用地熱資源等等,都意味着城市居民的碳排放量可以大幅低於住在農村的人。大城市與鄉村野郊,已經開發的地域與必須留存的荒原,並不是對立的、相互競爭的,人與自然不是敵人。我們的城市,應該更綠色、更健康、更貼近大自然。
這部作品不是空泛的說教,也不是老調的重彈,它有情感溫度,也有簡單但嚴格的推導。愛登堡多年的主持人經驗,讓他既擁有豐富的科普知識,也明白怎樣與人打交道,讓大多數人容易接受他的觀點。愛登堡希望自然更美好,也希望人類能夠獲得更平衡的生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