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棲息地一故鄉安城(尹燕忠)
作品欣賞
我生命的棲息地一故鄉安城
平陰縣城東北十華里的安城村系鎮治所在地,我姑奶奶的家就在這裡,後來鄉鎮合併,又在那裡上班,因此,對那裡的一切很有感情。我學齡前的兒童時代即經常來往於這裡。當時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村子很大,中間有一條比較寬闊的大路(當時是平陰縣城通往濟南的公路,偶有一些客、貨汽車過路,即時我們時常吆喝着尾追在後面跟着跑;二是村東南方向有一個很大很高的土台地,中間建有鄉中心小學,周圍村裡的孩子都要到此上高小,這裡常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和悅耳的歌唱聲,因此,便成為客居外祖父母家的我時常要去的地方。土台子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耐人尋味,那就是學校院外的大片莊稼地和籃球場的地表面多是黑、灰、褐等顏色的陶片瓦礫,刮掉一層還有一層……。直到我大學畢業後才知道這是一處典型的古代文化遺址。
前些年,縣文物管理部門對該安城古遺址進行了調查,從其發現的大量實物資料分析考證,這是一處自新時期時代至商周、以迄漢代的故城址。據有關資料的初步考證,該城址系西漢第三濟北國的北安縣城所在,該縣治要比東漢時代開始設置的平陰縣早了二百年左右。至於它是否就是(西漢武帝後元二年除北安國,改北縣)沿續至今的平陰縣的前身還有待作進一步的考證,但我們把它認定為古平陰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還是可以成立的。這足以證明:今天的安城鄉自古就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富庶之城。
安城鎮是一個山區,向東向南基本是山連山、嶺接嶺,安欒河源出東南群山經安城向北注入黃河,沿這條如今的季節性河流向南依次分布有張天井、常天井、段天井等大小村莊十個。這其中唯有我的家鄉常天井村地處面積較大的環山盆地之中心平地,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因此決定了它在古代歷史上所具有的迥異地位。這裡既有一條出平陰城東門徑直通向肥城、泰安的歷史故道(現老寨山上的石鋪路和溫涼亭即是見證標誌),更有村南的「啞巴台」在娓娓講述着這裡的輝煌過去。啞巴台為一座高十幾米的土台,地處兩條季節性河流的交匯處,呈鰲子磯地貌。對於啞巴台的來歷,連村里最年長的人也說不清楚,可能正是這世世代代的人誰也說不清楚才由此得名的吧!據前幾年縣文物普查隊調查,現場在土台四周的斷面上發現了許多古陶片和陶鬲足之類的東西。由此可說明:此高台應屬於商周至漢代的古墟遺址無疑。所以,正是這誰也說不明道不白的突兀土台,既是古文化濫觴的見證,又是大自然滄桑之變的標誌(歷史上兩條山洪河流泛濫沖刷的殘留物)。村東的啞巴台古墟,如今已經成為記載當地燦爛歷史文化的守望者,更成為生息在這裡的當代人的自豪和驕傲。
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如今的安城村成了鎮政府駐地,又是平陰縣東部工業城開發區,引進了幾十家大中型企業,道路四通八道,綠色縈繞大地,安欒河進一步開發,清水潺潺流,白鷺展翅翔,人們歡居樂業,在幸福的社區里翩翩起舞,都說,新舊安城兩重天呵。
2019.9.7日中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