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要對駱狀元說(萬郁文)

我要對駱狀元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我要對駱狀元說》中國當代作家萬郁文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要對駱狀元說

我很欣賞四川資中人、辭賦家曾令琪先生的散文《謁駱狀元墳》一文。文章開篇,作者寫道:「太陽慢慢悠悠地墜向西邊的山頭,一絲微風拂過,半人高的枯草在秋風中瑟瑟地抖動,發出輕微的沙沙聲。晚霞映紅了半個天空,遠處的公路上,稀疏的行人和車輛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最終消失在視野中……」接下來一段話,讓人淚奔:「不知道是第幾次來拜謁狀元墳,站在這個名叫'桂花梁子』的小山包上,輕撫'狀元駱成驤之墓』七個已經風化的楷字,再瞥一眼山下那簡陋破敗、沒有狀元後裔居住的老屋,我不禁蕭然淚下。」曾先生站在駱狀元墓前,所見所感,有一種荒涼中見悽美、敬仰中訴衷腸的豪氣。曾先生為何對駱狀元有這樣的情懷?因為資中的曾家和駱家是世交,有着這樣的緣分,曾先生不潛餘力地尋覓、收集、研究、探討、整理駱狀元的資料,創作出版了很有史料價值的《末代狀元駱成驤評傳》一書,並且於2015年駱狀元誕生150周年、中狀元120周年之時主持紀念書法展,在川大開設主題為「四川大學老校長駱成驤的歷史擔當」的講座。隨後又陪同駱家後裔20多人回資中老家祭祖。這是一種對狀元的崇拜和敬仰,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駱成驤殿試卷(刻本,局部)

駱狀元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他在資中的鄉野中,懷着求學、求知、求仕的願望,一步一步走到成都、走到京城、走進高殿華堂,在千千萬萬的科考志士中,他是幸運的,他被光緒皇帝欽點為狀元。這不但是駱家的榮幸,也是資中人民的榮幸。從此,駱狀元名震八方,資中更是名貫巴蜀了。

因為《謁駱狀元墳》這篇文章,我多麼地嚮往去拜竭狀元留在世上的最後一點痕跡。可是,那天我們一行人去的時候,天不從願,因為路不能至,雖然狀元墳就在咫尺,我們越過房頂看到了那一片蒼松的綠枝,卻不能去到蒼松下的墳地,好不遺憾,只能失望地與狀元告別。我在心底呼喚——駱狀元,我來看您了。雖然您永遠不會認識我,我也永遠不能見到您,但是您百折不饒地求學、清廉自守地做官、樸實善良地為人,一生鍾情教書育人、卻讓我一個外地人對您格外地崇敬。

光緒皇帝御筆「狀元及第」匾

其實,我們和駱狀元相隔的時代已是一百多年了。在那個還是大清統治的年代,家境好的孩子可以讀私塾,貧困家庭就只有當白丁。有幸,小小的駱成驤在全家節衣縮食的情況之下,有了讀書的機會。從鄉里到州城,從資州到成都。錦江書院有他的腳板印,尊經書院有他的讀書聲,經過層層考試,參加府試、鄉試、會試,經過保和殿的殿試,終於奪得狀元桂冠。在常人看來,金榜題名之時,就是升官發財之時;可是,這個讀書人有點怪,他不圖官名,不貪錢財,一心撲在教育上,他的思維是:只有靠教育、國家才能強大,才能在世界立足。他在北京創設「蜀學堂」,講習新學;他擔任翰林院修撰、京師大學堂提調、山西提學使,主持桂林法政學堂、創辦四川大學、籌建成都的資屬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如果站在駱狀元墓前,我要對他說,尊敬的狀元公,您從窮鄉僻壤的七里溝苦讀詩書的孩童,一路走到科考的頂峰,是因您從小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您就是為了這個目標,為了飽讀詩書,為了功成名就,您戰勝了許多許多困難,有堅韌的恆心、吃苦的耐心、堅定的信心,方才能一舉奪魁。

如果站在駱狀元墓前,我要對他說,尊敬的狀元公,您開創了歷史的先河,您不是墨守成規的抱着「知乎也者」搖頭的老學究,你力倡新學。1906年,你和一些狀元、榜眼、探花和一大批進士,拋棄仕途,奉命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法政速成科。您留學的目的就是要擔當起歷史的責任,為未來的憲政制定提出自己的建議,您和同學一道翻譯了16國憲法條文,您主張將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政體進行融合,制定出符合中國實際的憲政體系。要讓中國在變革中崛起,要在變革中丟掉貧窮,要趕上世界潮流,要讓東亞病夫如雄獅般站起來,立於世界之東方。這等氣節這等豪氣是多麼地展中國人志氣,抒中國人胸懷!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點。此處楹聯即駱成驤有名的「穿牖而來」聯,駱成驤撰聯,駱成驤同年康有為之弟子、當代著名女書法家蕭嫻書。

如果站在駱狀元墓前,我要對他說,尊敬的狀元公,您的遊學、講學精神深深感動着我。中國從隋到清共有649個狀元,清朝296年,四川就出了你一個狀元,您為四川填補了一個大大的空白,您是多麼的了不起啊。但是您沒有貪圖高官厚祿,一生鍾情於教書育人,清廉自守,為人坦蕩光明,甚至將朋友、門生贊助您的資金,全部用來捐資助學。因而您家無積蓄,廚灶屢空。放着官不當,去當教書匠,這種境界的人可能很少有,不過您在書院傳播的文化,留下的身影,卻是千古流芳。我就是在青白江的繡川書院見到您的塑像。您在哪裡,那裡一定學生旺,書院火,朗朗的讀書聲環繞在田禾溪渠,唱響在林盤、雲間,一批批人文之士從您的學堂走向四野,遍布在大江南北的土地上。

如果站在駱狀元墓前,我要對他說,尊敬的狀元公,您處在一個歷史大變革的時代,歷史的潮流在您中年的時候突然轉了一個彎,辛亥革命成功,皇帝老兒都搬出了紫禁城,廢除了封建時代的很多制度和體制。您的社會地位也有所轉變,雖然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但是您很快的適應了,並且為百姓吶喊、發聲,仍然在為拯救這個社會而奔忙。

駱成驤狀元墓,四川資中雙龍鎮狀元村

民國時期的四川成都,是多難、多變的年代,一個群體應運而生,這就是「五老七賢」,他們始終站在家鄉民眾的立場上,在息戰、慈善、教育等公益事業上傾力而為,更為四川的文化傳承、文脈延續、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但凡地方有事,這群老人們都會不潛餘力地參與。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的時候,他們多次起到緩和、安定各方衝突、維繫社會框架的作用,民間對此評價非常之高。有趣的是,五老七賢並不看重和沾沾自喜,而是調侃自己,特別是駱狀元,他常常自嘲為「五個老不死,七個討人嫌」,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執掌四川大權的軍伐看來,這些人名望太高,殺又殺不得、買又買不動,屢屢出來唱反調,實在是老而不死很討人嫌。

但是人民是愛戴他們的。民國四川災害頻繁,成都的社會救濟事業非常活躍,先後出現過100多個慈善團體,駱成驤就參與其中。在教育方面,駱成驤可說最為痴迷。他中狀元後,先後出任過北京、貴州、廣西、山西「主管教育的領導」;在四川,更是不辭辛勞奔波在成都資屬中學、四川高等學校、四川國學專門學校,即便在因母喪、父喪回原籍丁憂,都在家鄉重龍山永慶寺開館授課。影響所及,連川中高級將領好多也附庸風雅,自稱駱氏門生。駱成驤一生,推辭了多方邀約,僅以教書維持生計。每當他教學完畢,學校門口都會有許多人等候在此不走,為的是來瞻仰狀元公的風采。從1916年起,他又開始為創建本土大學而呼號奔走,直到1926年去世,還在為籌備四川大學嘔心瀝血。

不幸的是,駱狀元您還有很多願望沒有實現就病逝了,一代狀元,歸於塵土。百駒過隙,一柸黃土寄託哀思,幾行熱淚留守碑前。曾先生在文章結尾時,動情地寫道:「晚霞漸漸消散,天色漸漸暗下來,半人高的枯草還在風中沙沙作響。此時的狀元墳,湮沒在一蓬秋草之中,顯得更加地孤寂。」

駱成驤書法《朱子家訓》

在寫作本文的時候,我得到一個最新的消息,這是我要對狀元說的最後一句話——資中正在打造一個以狀元文化為亮點的狀元市集,規模宏大、投資巨額,曾先生等文人才子正在為狀元集市營造文化氛圍忙碌着。請您相信,狀元集市的推出,將會成為資中的一張響亮的名片,在四川、在全國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到那時,駱狀元,您一定也會為之感到驚喜,感謝百年之後的家鄉人民還記得您![1]

作者簡介

萬郁文,籍貫浙江杭州。成都市青羊區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