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戴安娜之秋(徐江诗歌)

《戴安娜之秋》是诗人徐江创作的诗歌。

目录

作品原文

一个妞儿就这么死了

(是“老妞儿”)

全世界替她哀悼

(多好呵,多美呵,多么悲怆)

黛安娜成功地撩起了裙子

(想当年,梦露也这么干了一下子

不过撩了一下又按住裙据)

让天下瞠目。


再没有什么可激起想象中的高潮

灰姑娘穿好了衣裳,给丈夫买了

一摞绿帽,馈赠王室

盛大的葬礼。

“英特耐”网上飞奔着闪过

贞洁的淫荡。

”再没有更好的了,”

媒体大亨与书贩们舔着

咸腥的小指,连声喟叹。


名女人死了,

带着她的憧憬的战栗和窗帘后惊悸的吻

把泪留给大家,

把王子留给英伦,

把爱留给火,一次稍纵即逝

不再的喘息

呵,秋风掠过麦草,掠过黄昏

开裂的快乐器

漏了的保险套……


之后,她为我们打开电视

那维庸踏在枯骨上,表演MTV

“古今美女今安在……”

一只手从窥视口伸进来

拨开了文明的暗锁

作者简介

徐江,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现居天津。 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多年从事媒体策划及编辑工作。先后在百余家媒体开有专栏。 著有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诗集《杂事与花火》、《我斜视》、批评集《十作家批判书》、《十诗人批判书》、随笔集《爱钱的请举手》等多种。有作品被译为英、韩、日、西班牙等文字。[1]

1987年开始写作,1991年创办著名同仁诗刊《葵》。2001年起,应邀陆续成为诗歌网站“个”、“唐”、“诗江湖”等论坛驻站诗人。在“诗生活”辟有“我从不正眼看人”;在“个”先后辟有“徐江在津”、“杂事与花火”;在“诗旅程”辟有“2050年的徐江”等诗歌专栏。是自上世纪末出现的一个新兴批评种类——“文艺酷评”的主要代表。主笔的《十作家批判书》曾创当年度文学批评类图书畅销的佳绩。曾获得“诗参考”十年经典诗歌奖、“天问”诗歌奖。[2]

徐江的诗,可能是当代最难以被界定的。在先锋诗歌阵营之外,徐江当然被当成口语诗人,但在口语诗界,徐江到底是不是口语诗人成为了争议的焦点,甚至成为口语鹰派诟病徐江的理由。单纯从文本本身来说,徐江的抒情诗,也是当代最有特点的抒情诗之一,有非常鲜明的心灵结构。[3]

对于徐江来说,这种争议和定义一点都不重要。他强硬地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不可被界定的诗人。他既包含了高度先锋自由口语解构的一面,也包含了经典高蹈肃穆的一面,这两者在徐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了合一,并没有导致价值观的对立。他一方面大量创作“杂事”或者说“杂记”体口语诗,在最大程度上以此来实现通往自由之路的心灵探索;另一方面他始终在贡献一种可以被“徐江体”的抒情诗经典。他可能是最固执的那种诗人,至少在我的观察中,徐江这么多年从未听取任何对他写作的劝告,他就这样把自己写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构建了自己的诗人形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