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所城鎮隸屬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地處饒平縣東南部,東、東北與大埕鎮和福建省詔安縣交界,南瀕南海與南澳縣隔海相望,西與柘林鎮毗鄰,西北與黃岡鎮相接。鎮人民政府距縣城15千米。 行政區域總面積52.69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所城鎮戶籍人口45181人。

明清時期,分屬饒平宣化都大港、高埕、柘林柵。1986年11月,東界區析為所城、大埕2個鎮。建鎮時,所城鎮靠近國道324線的碧崗、仙春2鄉劃歸黃岡鎮管轄。 截至2020年6月,所城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大城所北側。

2011年,所城鎮的本級財政收入812萬元,上繳國地稅1249萬元。 2019年,所城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分屬饒平宣化都大港、高埕、柘林柵。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柘林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東界區。

1951年8月,屬第十區(東界)。

1956年底,屬東界區大港鄉、大埕鄉。

1958年9月,屬東界公社。

1983年11月,屬東界區。

1986年11月,東界區析為所城、大埕2個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所城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高埕、神前、城南、嶺後、西寨、鴻北、鴻南、南、北山、龍灣、鴻東11個村民委員會。 包括20個自然村為所城,南壬,嶺後,城南(長美),北山,鴻北的鴻北、北港,鴻東的東段、東山、下洪、下寨、惠陶、南山林、南山曾,神前,西寨,高埕,龍灣的上灣、下灣、鴻南。

截至2020年6月,所城鎮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大城所北側。[2]

經濟

綜述

2011年,所城鎮的本級財政收入812萬元,上繳國地稅1249萬元。

2017年,所城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個。

2018年,所城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2019年,所城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所城鎮農作物以種水稻、番薯、花生、大豆等為主,2011年,耕地面積14376畝,生產糧食6555噸。水果種植面積4500畝,主要品種有龍眼、荔枝等,年產4652噸。蔬菜種植3300畝,年產4760噸。

畜牧業

所城鎮以飼養生豬、雞、鴨、鵝為主,生豬年飼養量2.97萬頭,出欄1.52萬頭;雞、鴨、鵝年飼養19.86萬羽,出欄15.2萬羽。境內省級甘薯無公害產品基地1個。

漁業

所城鎮以海水養殖為主面積1.47萬畝,主要方式有網箱養魚380個,面積1萬平方米,年產76噸。蚝、蝦、蟹等貝殼類年產1.13萬噸,全年漁業產量1.18萬噸,產值4305萬元。農業總產值1.34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053元,比上年增長24.4%。

工業

2011年末,所城鎮有民營、個體工業企業101戶,工業總產值3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家,產值33.61億元。主.要產品為燃氣生產和供應及石板材加工等。[3]

交通運輸

2011年末,所城鎮境內有省道碧鐵線長6千米,縣道所柘線長6千米,鎮通村水泥硬底化村道15條,總長31千米,村通車率100%。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所城鎮有線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的覆蓋率100%。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所城鎮有幼兒園11所,人園幼入858人;小學8所,在校生2184人,小學普及率100%;初級中學2所,在校生2028人,中小學專任教師31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所城鎮有衛生院1個,醫務人員46人,病床20張;農村醫療站13個,醫護人員1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9670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所城鎮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6756人,參保率41%;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88戶,人數1254人,人月低保金78元;五保戶130戶,130人,人/年供養金3300元;敬老院1所,進住10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所城鎮有郵政、電信機構各1個,固定電話用戶5600戶,移動手機1200部,寬帶接入用戶1005戶。[4]

歷史文化

游旱龍

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大城所人們用"游旱龍"歡度佳節。所謂游旱龍,就是抬着用紙和竹片糊成的"龍舟",在陸地上穿街過巷遊走。據當地人介紹,大城所面臨大海,城外四周有護城河,相傳古時城河通海,民眾也會賽龍舟。但數百年歷史變遷,城河年漸淤塞,龍舟競渡不能維持。於是,人們改用竹片紙糊舟,轉為在村中神遊。每年五月初一至初六,幾十民眾抬着神像和龍舟,扮裝各種戲出,鑼鼓喧天,遊走於城內各個角落。後來,當地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民眾認為游旱龍帶來吉祥,自此代代沿襲。

吃鼎翻

每年端午節期間,大城所民眾還有吃"鼎翻"的獨特習俗。"鼎翻"又叫"麥熟",是一種用平鼎煎制的薄餅,捲入豬肉絲、蝦仁、香菇等配料後食用。

當地人介紹,明代大城所官兵來自五湖四海,其中北方來的軍士居多。北方人喜歡將麵粉煎成薄餅,卷大蔥、蒜以食用。因此,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除包粽子外,還會吃這種北方薄餅。另外,薄餅卷蔥蒜,也是當時的戰備乾糧。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北方薄餅卷蔥蒜的吃法,在大城所也得到了發揚。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人們的吃法又有不同。從市場買回鼎翻皮,炒豬肉絲、蛋絲、蝦米或鮮蝦等,用咸酸梅、冰糖、麵粉加豆油、豬油、芝麻粉、五香粉製成漿料,備白糖、花生末、辣椒粉。食用時先取鼎翻皮,攤平於盤子上,澆漿料,撒糖豆粉,夾菜放置其中卷好,這樣吃起來更為豐富多味。

文物古蹟

所城鎮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還有許多自然和人文景觀。大城所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是為抵禦倭寇而建,後雖歷經戰火,城牆和東西兩門保存完好,2002年7月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風吹嶺古渡口石刻群和普陀寺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分別於1981年、198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

風景名勝

大城所古城

大城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間建成用於抵禦倭寇的古城,已有607年歷史,至今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保存完好,城內現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着純樸的民風。所城號稱粵東第一城,是廣東境內四個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

古哨大所城古稱大城所、大埕所。在饒平縣所城鎮小金山南側。明洪武初年,朝廷於全國沿海設衛所防禦倭寇,因衛所設於大埕,後簡稱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戶侯顧實創建,呈方形,條石砌築,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圍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護城池,池加城之數五十三丈。分東西南北四城門,城門上築重樓,城垣四角各設敵台。全城面積2600畝,昔時城內有三街六巷,街道所城的石牆寬一丈五尺,用石板鋪築。清康熙三年(1644年)遷拆,七年展復,康熙八年重建。據《潮州府志》載:"所城稱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各種軍器五千四百五十七件。"四城門尚存,東西城垣尤為完整,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1981年,被列為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峰山莊

雲峰山莊占地約100畝,莊內有名蘭觀賞園、名家書畫廊、荷池觀魚、荔園、品茗室等觀賞區。雲峰山莊以其獨特的風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相當的規模吸引了不少海內外遊客和蘭花愛好者,每逢節日,園內舉行名人名家書畫展和科普講座,也是饒平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蘭花文化與旅遊的有機結合,已使雲峰山莊成為粵東地區一處高品位的旅遊景點。"中國蘭花協會蘭花文化示範園"--雲峰山莊名聞遐邇,園地面積100多畝,園內蘭花500多種,20個品種全國評比獲金、銀獎。近200塊精工的花崗岩石刻,豎立於園圃四周。[6]

著名人物

所城鎮歷代名人有明朝成化年間國子監助教,油園村人曹宗聰穎過人,7歲能詩對,有"神童"之稱;抗日戰爭年間,龍灣人吳烏森英勇抗敵,戰死沙場,當年饒平縣政府授予"民族英雄"稱號;新中國成立後有中共揭陽市委副書記、政協主席吳志華,天津大學電子系教授楊恩澤等。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該鎮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縣處級及教授、專家、學者達60餘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