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

古典舞《扇舞丹青》: 是96级中国舞编导班的毕业晚会上的一段古典舞身韵表演,虽然只有一分多钟,但一向喜欢玩扇的佟睿睿把这一普通的传统道具挥舞得“似扇非扇”、“似剑非剑”,表现出来的艺术意象是“画中有舞”、“舞中有画”,这正好被古典舞系老师慧眼所识,又恰逢“桃李杯”比赛在即,于是把小小的身韵性扇舞扩展、创作成一个参赛作品,由古典舞系大专班最优秀的学生邹亚童表演。

目录

基本内容

首演时间:2000年

编导:佟睿睿

作品类型:中国古典舞

音乐:《高山流水

首演地点:北京

中文名:扇舞丹青

作品类型

中国 古典舞

编创人员

舞蹈编导:佟睿睿

舞蹈音乐:根据民族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改编

舞蹈服装: 韩春启

首演时间:2000年

首演地点:北京

首演团体:北京舞蹈学院

首演演员:邹亚童

修改稿首演演员:王亚彬

所获奖项

1、2001年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王亚彬获表演一等奖;

2、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 民族舞金奖,并在“CCTV电视舞蹈作品展播评选”中获最佳电视舞蹈作品、最佳导演、最佳电视摄像、最佳电视美术设计4个奖项;

3、第三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金奖。

创作背景

“文舞双全”的 唐满城教授给它取名为《扇舞丹青》,给舞蹈一个文化的定位、为舞蹈加上“点睛一笔”。由于作品尚存不足,此舞蹈没能获大奖,但在舞蹈界是“小荷刚露尖尖角”,已引起舞蹈专家们的关注,有了较大的影响。之后,编导经过不断的修改,给表演者更大的再创 作的表演空问,充分地调动舞蹈肢体的表现力,透过扇子的舞动,实现舞蹈艺术构想,寻找承载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挖掘其蕴藏在中国传统书法、古典舞中的独特韵味。在王亚彬和编导默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下,作品日趋完善,接近完美。

作品赏析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 磐石移,却是 虚谷传清音。”这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扇舞丹青》这一舞蹈作品。

作品评价

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

《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可谓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 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形象,将古典舞与 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它既具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又有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不但是舞蹈艺术所崇尚的,而且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高级审美境界,由此舞蹈《扇舞丹青》无愧为雅俗共赏、赏心悦目,令观众目不转睛的“ 墨舞”精品。

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

《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随意乱用技巧,不张扬,不浮躁;未设置任何情节,没有戏剧的冲突,无需更多外在手段的帮助,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了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的语言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编导创造了自己的空间,也创造了自己的时间,两者有机结合所构成的底板则是舞者身体自由描画的。这种典型 中国式的身体运动与魏格曼提出的时、空、力舞蹈三要素不期而遇。而舞者那收与放、张与弛、急与缓、强与弱等动势所展示的“重力(轻或重)、时间(快与慢)、空间(直接或延伸)、流畅度(限制或自由流畅)”,又与魏格曼之师拉班创造的人体力效表现有着本质的联系。由此可见,艺术确实是相通的,好的艺术作品都遵循着科学的原理方法, 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溶人人的主观感受,倾人人性。在艺术心境与宇宙意象的互衬相映中返璞归真。《扇舞丹青》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它“闪、转、腾、挪”的动势、其“回”与“流”的形态,以及瞬间止息如红日欲出、满弓蓄势的感觉等,无不体现出了中国舞独有的舞蹈韵味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佳作,让人们在意醉神迷、出神入化中品味中国舞蹈向前发展的无穷神韵。

专业舞评

获得2002年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民族舞金奖的舞蹈作品《扇舞丹青》,是一部舞蹈精品,据此拍摄的电视舞蹈作品更是让舞蹈锦上添花。

仅仅只有5分钟的《扇舞丹青》尽管小巧玲珑,但是它却十分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和音乐熔为一炉,并利用现代电视艺术手段进行二度创作,营造了一个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

在这部作品舞蹈环境的选择上,编导采用了最具冲淡雅致特色的中国水墨画(《扇舞丹青》的丹青),或山水,或竹、荷、菊、梅,或前景,或后景,或以实景道具拍摄,或以特技图像处理,布置了一个冲淡意境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这是绘画语言通过实境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在音乐的运用上,编导采用了以古筝弹奏的民乐。随着环境的展开,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或低,或高,或疾,或徐,或轻拢慢捻,或快弹连拨。这是音乐语言对整体意境的刻画和表达。

扇舞则是意境的主要承载者和表现者。无论是从扇舞本身的动作,还是道具的选取来看,《扇舞丹青》中的扇舞具有传统舞蹈的美学特征。通过舞者王亚彬的扇舞表演,我们既欣赏到中国传统舞蹈的“拧、倾、圆、曲”的外化动作,更领略到中国传统舞蹈以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舞蹈中电视艺术语言的运用,使得冲淡、雅致、高远的意境得以加强和彰显。如在这部艺术片的片头,镜头从右至左徐徐摇过,就吸纳了传统长轴绘画中“先右后左”的美学思想。镜头运动的速度与节奏都比较舒缓,与舞蹈动作的速度和节奏十分契合。画面构图沉静中追求气韵的生动,正是传统的“静中求动”“静中有动”美学理想。

其实,在这部艺术片中不仅仅存在这两种审美载体,我们至少可以享受到四种审美载体的存在:一为舞蹈肢体语言,一为电视声画语言,一为绘画语言,细分电视声画语言还有音乐语言。这部艺术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巧妙地融合了四种语言形式,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和谐的审美客体。

观众舞评

这部长约五分钟的舞蹈是第二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民族舞金奖的作品——由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王亚彬表演的“扇舞丹青”。

作品所选用的背景音乐是十大古曲之首的“高山流水”,音乐始于散起,玲珑剔透的按音将人带入一个意味深长的境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案背后一方水墨山水画,冲淡高雅,韵味流长。纤细的身影渐近,画中的女子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水的精灵般仿佛从远古的梦境中走来。 镜头从右至左缓缓移动,符合了中国画中长轴画“先右后左”的审美意趣。天上一轮春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玉袖生风,动作典雅而矫健。舞者用身体和扇子抒发着内心的美好感受,在空间中挥尽情怀,极好地阐述了“神于形先”的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特征。 音乐清泠之声响在耳畔,旋律中出现大幅度的滑音,画面中又见墨竹斑斑,舞者随着节奏将扇子“转”、“甩”、“开”、“合”、“拧”、“圆”、“曲”,一系列的动作让扇子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无穷魅力。在她的手中扇子变成了笔,变成了弦,流水行云的音乐与龙飞凤舞的舞姿,让人欲罢不能,观不忍去,空气仿佛被冻结了。

音乐展衍,丹青写意优美精致,凌波的水莲迎风乍动,湖心莲叶哪个堪折,画中的舞者似莲心一点,可是为着谁相思?舞者将传统的扇舞与书画艺术自然流畅地结合在一起。和着揉弦之音,舞者穿行在浩浩烟波云水之间,从扇子上能够领略到中国绘画的精妙,能看到浓淡泼彩的渲染,画笔婉转,缠绵不失豪放。

目光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音乐进入快板,如水流觞,是古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阶段,背景出现轻描淡画的菊花,舞者将扇子迅速地开合,回旋流转,舞姿随着节奏也是一气呵成,扇子象彩蝶一样随着画中的女子上下翻飞在菊花丛中,舞者与扇子融为一体,整段舞蹈酣畅淋漓。在若隐若现的画面里,随着快拨连弹的古筝节奏,舞者不是单纯在用肢体表现这份美,她是在用心去感受音乐,扇子在她的手中具有了灵性和韵味。

一连串的连贯动作翩然而止,抬头间迎来缤纷雪落,几树寒梅间错,此时的音乐进入慢板,节奏自疾而徐,进入尾声,舞者的表演也再次转入婉约典雅,极尽柔美。舞者将扇子展开,如梅花凌雪而开,回雪轻扬,合起时宛若玉笔在手,以意挥毫。音乐最后的二十秒钟,舞者背身抱扇悠然地站在画面深处,随着几节细泛的音符将一个雪中清丽的背影久久地留在我的映象里,还有那柄忘之不去的彩扇,正应合了“淡出”的结局。

表现过程和音乐的融合度

舞蹈中身体表现过程与音乐的融合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律动、形象、意蕴。也就是说,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其身体表演过程和音乐二者在律动、形象、意蕴这三个方面应该是视听互补,追求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在一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身体表现过程相辅相成,二者在律动、形象和意蕴方面联系越密切,身体表现过程与音乐的融合度就越高。

这里所说的律动及其融合度,主要指舞蹈中身体表现过程中的身法和动律,与音乐中的节拍节奏特点、旋律的句法以及线条起伏等,在视听互补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美感。《扇舞丹青》是当代创作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与传统古典舞的主要差别是,当代古典舞更注重舞蹈的身法和韵律,就是“身韵”。它强调“拧、倾、圆、曲”的体态动势和“动中有静”、“线中有点”、“弹性节奏”等审美特征。金浩认为,《扇舞丹青》通过动作的舒扬、闪凝、蓄发、断续等手段,释放着“逸气”个性化表演情怀,体现出了像书法中那种一气呵成、势如破竹的动律美感。我们认为,舞蹈《扇舞丹青》身体表现过程的节奏、动势、点线和幅度,与音乐《高山流水》的节奏、句法、音型和旋律起伏,在快慢、疏密、张弛等变化中均显得十分吻合。很显然,编导及表演者在此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关于形象与意蕴。身体表现过程与音乐除了在律动方面相吻合外,更重要的是舞蹈中形象与意蕴方面的视听互补。舞蹈大师吴晓邦先生曾说过,“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它不仅“需要用音乐去表现舞蹈进行中的速度、力度、量度、幅度等”,而且要“突出表现人物气质上的刚柔粗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舞蹈依靠听觉上的时间感去表现人物的情感和进行形象的塑造。”《扇舞丹青》的前半部分,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背景展示出朦朦胧胧的云雾山中一轮若隐若现的圆月……;典雅、幽静、柔和、舒缓的音乐与动作,富有诗意的电视“音舞画”令人十分惬意,瞬间把观众引入某种深邃、美妙的意境之中。的确,经过电视镜头切换的背景中的几幅淡淡的水墨画,配以“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可令人浮想联翩。因为“中国绘画的景愈藏而境愈大、意愈深”,而“‘高山流水’标题的意象具有较宽泛的适应性:沉稳、持重与挺拔、峥嵘相关,奔放、激越与浩浩、滔滔相连,都能引起‘高山流水’的联想。”或者欣赏者会产生出其他的某种深邃意境和中国艺术神韵的体验。遗憾的是,越往后看,越觉得舞者与音乐、绘画的关系逐渐疏远。除了尾声部分,在舞蹈的后续表演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似乎与音画中的形象和意境不是很协调,也较少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心境。或者说采用山东筝曲中“小溪流水”、“风摆翠竹”的音乐段落,配以文雅(女)书生或小家碧玉形象的柔美、舒展及洒脱的舞姿,也许更贴切些。而古筝鲜明的抑扬顿挫与密集华彩音型的演奏,刚柔相济、铿锵深沉的音乐表现,除了可能会产生类似“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象之联想,也许更容易与刚柔相济的能体现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精神内涵的太极拳表演相配合。

总之,就舞蹈中身体表现过程与音乐的融合度而言,《扇舞丹青》选择古筝曲《高山流水》与之相和,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比如,舞蹈者的扮相与神态或者说形象的塑造,显得不尽如人意舞蹈动作柔韧、洒脱有余而刚健、稳重不足,尽管《扇舞丹青》的形与神有书法、武功的影响。假设《高山流水》和的不是《扇舞丹青》,而是“扇舞太极”或“剑舞太极”的话,有可能音乐与身体表现过程的融合度会更高些。舞者和观赏者也许不仅可以感受到“高山”、“流水”意象的表现,甚至还可以感觉到乐曲中所体现的“按音取韵”这一古筝的灵魂和“以韵补声”的古筝乐之精髓,进而领悟到中华艺术之朴素而深邃的意蕴,领略到“扇舞太极”或“剑舞太极”的真正神韵。[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