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畫
扇面畫在中國畫門類中,是歷代書畫家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
- 中文名:扇面畫
- 別 名:書畫扇
- 年 代:晉、唐、宋、元、明、清、近當代
- 傳承地:中國
- 式 樣:紈扇、摺扇
目錄
歷史演變
扇子從實用工具發展成為藝術品器,是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這中間有一個工藝之扇的承接。工藝之扇兼有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雙重品格,其藝術性還沒有完全獨立,主要是作為一種裝飾藝術的形式存在。當扇子發展到藝術之扇的時候,已經不再具有實用的因素,扇的審美性便是其全部內容,扇也完全從一種實用符號轉變成為一種審美符號了。
扇面書畫藝術的獨立與發展
扇面藝術主要是指金石書畫,更遠一些也涉及到詩詞文學等,這些都是以扇面為載體和形式進行表現的,兩者結成密切的關係。首先從書畫入扇說起。中國文人有處處留墨的雅好,扇子一經文人和畫家之手便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扇與書畫結緣具體始於何時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對這一歷史總體看來,它具有從「書畫之於扇面」發展到「扇面之於書畫」的一個逐漸演變過程。「書畫之於扇面」是以扇面為中心,書畫為扇面服務,被動地適應扇面的形製法規。可以說此時扇子是主體,書畫藝術是作為裝飾藝術為其所用的。「扇面之於書畫」則以書畫為中心,扇面為書畫服務,書畫主動運用扇面的形式來發揮自我的藝術魅力。也不妨說此時書畫是主體,扇面是作為展示舞台為其所用的。早期有關扇面藝術的可查史料中多是「書畫之於扇面」的例子,最早的記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是三國時楊修為曹操畫扇,誤點為蠅。《太平御覽》中所引《俗說》記載:「顧虎頭為人畫扇,作嵇、阮,面不點睛,曰:『點眼睛便欲語。』」《晉書》中記有王羲之「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書扇很多,宋虞龢《論書表》中稱當時整理他們的墨寶中有「書扇二秩二卷」。《歷代名畫記》記王獻之「桓溫嘗請畫扇,誤落筆,因就成鳥駁牛,極妙絕。又書《駁牛賦》於扇上,此扇義熙中猶在」,可謂當前可知的第一個書畫合璧的扇面。另有記載南朝遽道愍、章繼伯「並善寺壁,兼長畫扇」。蕭賁「嘗畫團扇,上為山川。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辯千尋之峻。」雖然歷代都有名人繪扇留跡的記錄,但是根據出土的實物扇和壁畫繪畫中的扇,我們可以發現在宋代以前,它們大都是純工藝性、日用性的裝飾扇,有的還很古板、單調,扇面缺乏藝術性。 進入宋代後扇面書畫藝術出現了繁榮景象,也正式開啟了「扇面之於書畫」的歷史格局。其時畫家於扇面之上作畫,已是主動借用扇面的藝術形樣,為作品增添了自然、活潑、清新的氣息,以至於扇面作為一種小品性的繪畫形制完全從扇子物中脫離出來。《宋人畫冊》中百幅小品,僅紈扇面就有六十多幅,而且題材豐富,刻畫細膩,千姿百態,意趣盎然。團扇畫以及稍後興起的摺扇畫,與長軸大卷相比只是移大作小,視角變化。如同通過顯微鏡看世界,它能夠指引觀者的目光,集中觀者的精力,近觀精察,細心品味微觀藝術世界裡的奇妙景象。與大幅山水的山高水遠相比,小巧的扇面山水中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更能表現出天地自然的內心世界,傳達出更加細微恰切的情感。扇面尤其是摺扇扇面的形制十分特殊,使得其中的書畫創作也非同尋常。摺扇的扇面呈現半圓形,因此在它的構圖章法和視覺平衡的處理上就顯出一定的難度。加之扇面展開時又凸凹不平,難以下筆,要在這尺幅半圓之內,寫出穿插錯落、疏密有致的情趣,並非一件易事。如果扇面書畫的構圖章法處理得當,不僅能使行氣構圖別具風采,一些簡率不經意的筆觸在點畫之間也能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摺扇上作畫,構圖章法上有其獨到的處理方法。由於摺扇扇面呈弧形射線之狀,在古代扇面,很多是書而不畫,因為文人皆能書但未必能畫。到宋代文人畫家興起後,書畫共扇的情況開始多起來,並且發展到詩、書、畫、印同扇子融為一體,古人於方寸之間殫精竭慮、苦心經營,終於造就了賞心悅目的扇面藝術,書畫扇面成為中國書畫藝術寶庫中耀眼的「別體之作」。中國的扇面書畫藝術獨立以後,歷經宋、元、明、清數個朝代,其發展進程並非一帆風順。扇面書畫藝術在宋朝時獲得了巨大發展,然而在其後的元朝,既沒有繼承前代團扇藝術的繁榮,也沒有開啟後代摺扇藝術的發展。在兩宋、明清兩大藝術高峰之間,它處於一個寂然安然的低谷,整體呈現出類似「U」字形的發展軌跡。
兩宋扇面書畫藝術高峰
兩宋時期,扇面書畫風氣大盛,形成了扇面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此時的扇面主要是紈扇扇面,產生了大量繪製在紈扇上的作品並流傳保存至今。民國期間白文貴先生對扇子頗有研究,他考察當時故宮所藏古人珍品記道,「團扇小景中,獨以宋代名賢為伙,且均為精到合作,……凡有款者,多為宋賢;其無款者,多為宋畫院作品,可見書畫紈扇,獨盛於宋,尤以崇寧以後為最。」今天我們從《宋人畫冊》中也可以看到,在百幅小品中僅扇面就占了六十多幅,而且題材豐富,刻畫細膩,千姿百態,意趣盎然。宋朝統治者重視書畫,不但建立了皇家畫院,徽宗皇帝還躬親丹青,帶頭創作扇面,他的《枇杷山鳥圖》扇面流傳至今,顯示出極高的才藝水平。「上有所好,下必從焉」,《書繼》中記載:「鄭和間,徽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竟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一時天下畫家名手紛紛研習筆墨,經營畫扇,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藝術景象。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家之作,北宋如徐熙《豆花蜻蜓圖》,黃居寀《晚荷郭索圖》,徐崇矩《紅廖水禽圖》,劉寀《群魚戲藻圖》等,南宋如馬世榮《王雲樓閣圖》,夏珪《煙岫林居圖》和《遙岑煙靄圖》等,未署名不知名的畫家更是數不勝數。宋詩人陸游對此感慨道:「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
元代扇面書畫藝術低谷
進入元代以後團扇書畫逐漸衰微,直到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緒年間,在團扇上書畫的風氣才又重新時興起來。元代的扇面書畫藝術呈現出一片寂然蕭索的景象,「元時摺扇,則有《煙雲寶笈藏扇》可考。盛子昭畫,《秋江漁艇》為棕竹十六方端。又觀梅高士,為烏木十五股圓端。王若水畫《桃花山鳥》為棕竹二十股方端。」代表當時繪畫成就,對於這種現象,發現者很多,但深入考究其內部緣由者卻很少,下面我們就來對此做出一些分析。元朝是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一個政權,1279年覆滅了漢族統治下的南宋政權後統一南北,建成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統一國家,直到1368年被農民起義推翻。這是秦漢以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由於民族間的複雜關係,致使這個時期內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當時的繪畫創作,也是造成元朝扇面書畫藝術低落的社會環境。*[1]
創作注意
尺寸
扇面書法或供人把玩於指掌之間,或懸掛於壁上,或單幅或連綴成冊,多要滿足於人們近距離欣賞,常見的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數可多可少,可以橫寫也可豎寫。如果尺寸過大,就與它柔美的特徵相矛盾,而難於處理。全國第三屆扇面展投稿要求的尺寸不超過三尺,可謂大尺寸,給作者的創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也正是考驗作者對書法及章法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我想參展作者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尺寸,選擇較多字數的書寫內容,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充分展現自己的創作水平。如果寫的字數過少,會給人單薄、單調的感覺。當然也不是字數越多越好,寫的越滿越好,要結合不同的書體、不同的形式,把握好一個「度」,多而不「堵」,少而不「空」。
書體
在一幅作品中,可以同時使用自己擅長的兩種書體。比如,正文大面積寫篆書或草書,同時以小面積書寫小楷或行書做輔助,快面之間拉開距離。這樣有書體的不同,有動靜的對比,有多少的變化,既展現了作者的創作實力又豐富了畫面,耐人尋味。切忌真草隸篆一起上,主次不分。
書體與形式的和諧
篆、隸書多厚重古樸,大草多昂揚暢達,此三種書體寫得字徑稍大,更能表現字體自身特性和書寫者的創作水平。小楷、小草和小字行書,如果要寫成較大的扇面,章法上要隨形就勢、靈活多變。
留白
扇面書法不論尺寸大小,都要考慮留白。尤其寫較大尺寸,更不能頂天立地一氣灌到底,行要有長短,字要有疏密。尺幅較大,可以分塊書寫,人為造出一些「空白」來,「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增加畫面虛實的對比。根據人的視覺習慣,畫面左右應該大致平衡,重心居中或者偏上,切不可偏下,造成下墜感。
鈐印
印章雖小卻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補空白、調平衡、豐富色彩等作用。扇面尺幅一般較小,所以用印不宜過大過多,少用陰文,以防喧賓奪主。選擇與書法風格和諧的印章。用多方印時,要注意印的方、圓、大、小、隨形等形制的變化。寧少勿多。
用紙
顏色宜淡雅,不宜大紅大綠,如果為參展而創作,也可選擇顏色鮮艷一點兒的紙張。有的作者喜歡用幾種顏色的紙搭配在一起,合成一個扇面,要注意色彩的和諧和對比。用近似色搭配出來的效果比較容易協調;用對比色搭配,對比效果更強烈,但要分清主次,一種或兩種色為主占大面積,另一色為輔,做成小的窄條。顏色不宜多,多了容易「花」、「亂」。
雅
扇子、扇面書法多是文人雅士互相饋贈,托物寄情以及雅玩的小品,因此,扇面書法的創作,從形式到內容要給人以雅、靜、淡的感覺,而不能粗糙、俗氣、霸悍。以上所述都要圍繞這一「雅」字展開,書寫時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發揮水墨的韻味,講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動自然,使之暢達不漂浮,質樸不笨拙,昂揚不張揚,耐人品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