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枪虾
手枪虾
学 名 : Alpheidae(Pistol Shrimp)
俗 名 : 鼓虾、嘎巴虾、卡搭虾。
分布地理 : 渤海湾潜行于热带海洋的浅水区域。日本,韩国,墨吉群岛,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 : 河北(北戴河、乐亭、滦南、岐口、曹妃甸诸岛海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海峡沿岸。
动物擂台 : 有海中的隔空狙击手之称,能造200分贝的声音。
目录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软甲纲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亚目: 抱卵亚目 Pleocyemata
下目: 真虾下目 Caridea
总科: 枪虾总科 Alpheoidea
科: 枪虾科 Alpheidae
形态特征
颜色呈泥绿色,拥有一对一大一小的虾螯,身长约5厘米,但巨螯的长却达约2.5厘米。
身体圆钝,甲壳光滑。额角短刺状。头胸甲不具任何刺,其前缘完全覆盖两眼。额角后脊较长,约伸至头胸甲中部。腹部各节粗短。尾节宽而扁,呈舌状;背面隆凸,中央具1纵沟,沟两侧具2对活动刺;后侧角各有2根活动小刺;末缘弧形,具1列小刺,刺下方具长羽状毛。尾肢外肢具1横沟,将外肢分为两部,前部外末角刺状,其内侧具1活动刺。[1]
第一触角柄长度小于头胸甲长的一半;第二节最长;柄刺基部宽而扁,末端呈刺状;上鞭较短,下鞭约为上鞭长度的3倍。第二触角鳞片伸达或稍超出第一触角柄末端。大颚触须由2节构成,甚宽短。第三颚足三棱形。指节长度约为前节的2倍,其内侧面遍布短毛。
第一对步足特别强大,左右不对称。大螯掌完全超出第一触角柄末端,螯扁平,长为宽的2.5~3倍;掌之外缘末部平直无沟,也无缺刻,腹面基部外侧有1下陷线环成的三角形;指长约为掌部长的1/3。小螯较短,螯的长度为掌部长度的3~3.5倍;指较长,二指向内弯曲,指间缝大,内缘生有密毛;掌节表面具颗粒。第二步足细长,左右对称;螯甚小,腕由5小节构成,第二节最长,第四节最短。末3对步足较第二对粗,指节呈三棱形的尖叶片状,座节腹面各有1活动刺,第三及第四步足掌节腹缘各具3~5枚短刺。第五步足掌节无刺,但腹缘末半具排列整齐的短毛。腹肢具内附肢。雄性附肢细小,呈棒状,末端具刺毛。尾肢宽而短,外肢分前后两部;前部外末角尖刺状,刺内侧有1活动刺。[2]
体色艳丽。头胸甲胃区之后有3个半圆形棕黄斑纹;腹部背面具棕黄色纵纹,第四节近后缘处有3个棕黑色圆形斑点,第五节近后缘中部也有一个棕色圆点。大小螯肢背面具棕黄色与白色斑纹相间的斑纹。腹而白色。
栖息
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生活在泥沙底的浅海 ,多穴居于低潮线以下的泥沙中,遏敌害时开闭大螯之指,发声如小鼓。
猎食
是大自然中为数不多随身自备“枪枝”的神秘“杀手”。它们身长仅几厘米,却可以利用气泡当作“子弹”,击晕猎物,甚至杀死它们。[3]
当手枪虾猎食时会将它的巨螯快速合上,喷射出一道时速高达100公里左右的水流,将猎物如小鱼、小蟹震慑、击昏,甚至杀死。[4]
这道高速水流会触发空穴现象,成形一个极微小的低压气泡,当水压回复正常,气泡会崩裂并发出劈啪声,鼓虾因此得名。假若一群鼓虾同时闭合它们的巨螯,所发出的声量足以让潜水艇避过声纳探测器的追踪。
手枪虾也被称为“共生虾”,原因是它与虾虎鱼的共生关系。小虾的视力不及虾虎鱼,但如果它看见或感觉到虾虎鱼突然游回洞穴,它便能跟著缩回。虾虎鱼和鼓虾总是保持著联系,鼓虾通过其触角触碰虾虎,当有危险时,虾虎鱼会轻拍尾鳍以示警告。
虾光现象
荷兰屯特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个每秒钟可连续拍摄40,000次的高速照相机,观察某一品手枪虾(Alpheus heterochaelis)的活动。研究员发现,当鼓虾闭合巨螯产生一道高速的喷射水流,形成空穴现象,产生一个低压气泡,当气泡崩裂时,会产生高达200分贝的音量,足以震碎玻璃及杀死1.8米内的小鱼,气泡在崩裂同时,会产生声致发光(即气泡在水中发生内向爆炸,产生光及高温),科学家称这种鼓虾造成的声致发光为“虾光现象”(shrimpoluminescence),有关“虾光现象”的详细解释、图片、影片及声音档案,可于屯特大学的网页取得。
鼓虾产生的气泡因被迅速地压缩,热力无处消散,使得气泡内的温度可激增至华氏8500度(约摄氏4704.4度),并产生持续数亿分之1秒的亮光,因持续时间太短,现时并没有工具可以准确量度出持续时间。这道亮光用肉眼无法看到,事实上只是冲击波造成的副产品,生物学上没有重要性,但这是首次发现动物利用这方式发光。
经济价值
海洋捕捞对象之一,有一定的产量。
多混杂于其他小型虾中被定置张网捕获。供鲜食或干制成虾米。
鲜虾可白煮、油爆,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散装上市。
视频
海底神射手——枪虾的“子弹”是由身体哪个部位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