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马鲁丁
扎马鲁丁,又译作札马鲁丁、扎马剌丁、札马剌丁。生卒年不详,回回人。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和地志闻名于世。
扎马鲁丁 | |
---|---|
原文名 | jamalidin |
国籍 | 蒙古帝国 |
别名 | 札马鲁丁、扎马剌丁、札马剌丁 |
职业 | 天文学家 |
知名作品 | 至元大一统志 |
信仰 | 伊斯兰教 |
目录
简介
扎马鲁丁是西域人。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闻名于世。元世祖继位初,任职司天台,1267年(至元四年)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同年在元大都(今北京)设观象台,并创制浑天仪等7种天文仪器,用来观测天象和昼夜时刻,确定季节他制造的地球仪,早于德国地理学家马丁·贝海姆225年。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主持编纂全国地理图志《至元大一统志》。扎马鲁丁毕生致力于天文历算事业,他把波斯、阿拉伯的天文历算科学介绍到中国,并进行新的创造,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研究天文学的中心,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天文仪器,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
生平
扎马鲁丁是汉文音译,在历史文献中就有不同译法。《元秘书监志》译作扎马鲁丁或扎马剌丁。《元史·天文志》作扎马鲁丁。根据中国现存的史料,扎马鲁丁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到中国的。《元史·百官志六》有记载:"世祖在潜邸时,有旨征星学者扎马鲁丁等,以其艺进,未有官署。"1271年(至元八年),元朝政府建立了回回司天台,任命扎马鲁丁为提点(台长),运用科学的天文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后来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更先进的《授时历》时,曾参用了回回历法(伊斯兰历),有了新历之后,《回回历》仍与之并行天下。李约瑟评价扎马鲁丁制造的地球仪说:"除公元前2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已失传)外,没有比马丁·贝海姆1492年的纪录更早的了。但是,扎马鲁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1267年,比马丁·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225年!"中国著名气象科学家竺可桢也曾指出:"元朝的时候,我们的天文学和历法,从西域各国吸收了不少经验。而这些经验的吸收,正是在扎马鲁丁这样的天文学家的努力下完成的。
贡献
忽必烈继位后,札马鲁丁任职于司天台,主持制定《万年历》。1267年(至元四年),他依据伊斯兰教历法撰著《万年历》,由忽必烈颁行天下,在元代一直为人民所采用。同年,他在元大都(今北京)设观象台,[2]
- ①咱秃哈喇吉(波斯名,汉译为浑天仪、多环仪),是用来观测太阳运行轨道的仪器;
- ②咱秃朔八台,汉译为方位仪,是观测星球方位的仪器;
- ③鲁哈麻亦凹只,汉译斜纬仪,是用来观测日影,定春分、秋分的仪器;
- ④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译平纬仪,观测日影,定夏至、冬至的仪器;⑤苦来亦撒马,汉译天球仪,或译为浑天图,即天文图像模型;
- ⑥苦来亦阿儿子,汉译地球仪;
- ⑦兀剌都儿剌不定,汉译观察仪,今译为星盘,观察昼夜时刻的仪器。这些仪器设计巧妙新奇,准确精密,反映了回回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他制造的地球仪,是我国第一架地球仪,在地学上体现了一个环球思想,也促进了中外天文学方面的交流。
1271年(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建立了回回司天台,将上述回回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任命札马鲁丁为提点(相当于今台长),职责是用西域仪器观测天象,编制回回历。这里成了13-14世纪中国研究阿拉伯天文学的中心,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后来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更先进的《授时历》时,曾参用了回回历法,有了新历之后,《回回历》仍与之并行天下,仅1328年官府印制出售的《回回历》就达5257册之多。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积尺诸家历》48部、《速瓦里可瓦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7部等回回天文书,也都是郭守敬的重要参考资料。
1273年(至元十年),扎马鲁丁又被任命为秘书监事,秘书监的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家收藏的历代图籍和阴阳禁书,从事皇帝特命的撰述任务等。
而元代的司天台则因工作关涉皇家机密,故也被划为秘书监管辖。
他领导下的秘书监,引进了许多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天文学、数学、星占学等方面的图书、仪器,其中著名的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等著作,还有大量的阿拉伯地图等,成为当时中国与阿拉伯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心。 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扎马鲁丁升任集贤大学士,成为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官阶为从二品。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贤,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
除天文研究外,扎马鲁丁还推动了中国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接受了扎马鲁丁提出的编纂全国地理图志的建议,这项工作在扎马鲁丁的领导下进行,经过15年的努力完成了共计483册755卷本的全国地理图志,即著名的《元大一统志》,后又补充了云南、甘肃、辽阳等地,于1303年(大德七年)完成,共1300卷,该书在后来的战乱中散佚。当时,元王朝疆域横跨欧亚大陆,原有宋、金、元地图远远不够,急需扩充西征疆域的资料。
为此,扎马鲁丁以原朝廷收藏的汉文地图为主,又增加了他从西域带来的大量地图资料。该项巨大工程不仅包括各个地域行省的地理资料,还包括历史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众多方面内容。
在扎马鲁丁领导下,扩充了当时中国版图的地理知识,并首次引进了阿拉伯制图技术。
《元大一统志》是我国古代编纂的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地理总志,其内容之翔实,卷帙之浩繁,前所未有,对元、明两代中国制图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价
扎马鲁丁是把伊斯兰教天文历法较全面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札马鲁丁等人传入中国的阿拉伯世界的学术文化也是广泛的,包括天文、数学、化学、力学、医药、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 如《四擘算法段数》(数学书)、《忒毕医经》(医书)等,其中《四擘算法段数》十五部,据考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十五卷的最早汉文译本,还有《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即《几何学书》)等典籍的传入,使中国数学在元代得以突飞猛进,填补了中国算学之一大空白。
成就
札马鲁丁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任命札马鲁丁为集贤大学士、在奉大夫,行秘书监事,主持纂修《大元一统志》,历经18年,于1303年完成。
全书600册,1300卷,是我国古代由朝廷主持编辑的第一部全国地理志――元代官修地理总志,卷帙浩繁,前所未有。书中附有彩色地理图和一幅《天下地理总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