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打花棍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打花棍 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數民族傳統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種打花棍則是源於北宋都城東京,如今成為北京、武漢、成都、唐山、東北等地盛行健身運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打花棍 [1]

流行地區 北京、武漢、成都、唐山、東北等地

節日起源 過去是姑娘挑選情郎的一種方式,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娛樂健身活動

活動簡介

形式

打花棍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數民族傳統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種打花棍則是源於北宋都城東京,如今成為北京、武漢、成都、唐山、東北等地盛行的健身運動。

少數民族山寨打花棍

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參加者多為女性。過去是姑娘挑選情郎的一種方式,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娛樂健身活動。相傳很久以前,寨里有一位姑娘長得俊俏可愛、精明勤勞。她被兩位青年同時愛上了。兩人同時托媒向姑娘的父母求親。父母徵求女兒的意見,但女兒總是羞澀地低着頭,默不作聲。父母實感為難。一個月圓之夜,求婚的兩個青年都來了,姑娘的父母擺開"歌台",讓兩個青年與女兒對歌表情,決定婚事。可是,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仍難分勝負。為難之中,姑娘的父親心生一計。他找來了一支藤條,讓兩名青年站在兩邊,女兒蹲在中間旋轉舞動藤條一周,先被藤條打到或跳出藤條的半徑外的,自動退出競爭。表演時,八人分四組對打。棍與棍,棍與地做有節奏的碰擊。姑娘們身着鑲邊的服飾,邊歌邊舞,手舞花棍,不停地擊打自己的頭、肩、胸、臂、背、膝腿、足等身體各部位,交換隊形互相擊打,花棍發出悅耳動聽的碰擊聲和着姑娘們清翠婉柔的歌聲。打花棍在長期的民間流傳中,也不斷變化,已從原來的"女打男跳"變為"男女打跳"。打花棍有點打棍、來回掃棍、旋轉掃棍等打法,基本跳法有左跳、右跳、上跳、跨跳、跳起轉體等。打跳達到高潮時,打棍者將繩子系在自己的一隻腳上做掃棍動作,另一腳做單足跳。與舞姿結合起來,"錦雞展翅"、"二郎擔山"、"明月戲蟬";"鷂子翻身"、"嫦娥奔月"、"金蛇盤身"等。

老北京打花棍

打花棍由三根60cm長的直棍組成。其中左右手各握一根稱為手杆,剩下的一根稱為花棍,並在花棍上用同等距離標註三個圓環線。用手裡的兩根手杆分別擊打花棍的不同部位,使花棍的運動軌跡發生改變,高拋低挑,上下翻飛,左右旋轉,做出各種花樣動作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打花棍不受場地限制,室內室外均可練習。不受年齡限制,男女老少均可練習。

打花棍起源

打花棍由來已久。在古時候打花棍稱為打紂棍。據說是和商朝最後一任君王"紂王"有關。據一些學者考證,這"紂"字還有"最後一個"的意思。陝北的驢子運肥上坡,驢子屁股後面要有一根棍子橫着,使它感到在敲打催促,只能前行,不敢後退,這棍子被叫做"紂棍"。商朝的末代國君帝辛因其荒淫暴虐,人神共憤,被周武王消滅後,便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至今人多不知其名,皆呼之以"紂王"。

"紂王"雖材力過人,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百姓民不聊生,遂導致民怨四起。據說"紂王"和"妲己"都和筷子的發明有關,人們就用和筷子相似的兩根木棍和一根類似"紂棍"的木棍進行相互擊打派生出一種遊戲。來排解心中的憤懣和緩解抑鬱之情,舒緩不滿情緒,這一無奈之舉客觀上起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也造就了一項民族的傳統健身運動。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打花棍也幾多沉浮。輝煌時,曾是京城皇宮貴族的娛樂消遣項目。蕭條時,只得淪落街頭,成為雜耍藝人養家糊口的工具。在老北京燈市口、廠甸、天橋等廟會上,都可以看到打花棍的身影。那些雜耍藝人、撂地攤的,在開始打場子時,先用打花棍招攬觀眾和控制場地大小,然後再演其他節目。至今很多人已經不知它為何物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