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切赫
托馬斯·羅伯特·切赫,1947年12月8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畢業于格林奈爾學院,美國生物化學家。主要研究轉錄中的細胞核,端粒的結構和功能,線性染色體的自然結束。 托馬斯·羅伯特·切赫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時年42歲。在此之前,切赫因核酸性酶的發現而獲得了聲望很高的1988年Lasker獎。 托馬斯·羅伯特·切赫(英語:Thomas Robert Cech,1947年12月8日-),美國生物化學家,他和西德尼·奧爾特曼因為對RNA的催化作用的研究共同獲得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1]。
目錄
個人經歷
1966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進入格林內爾學院獲得學士學位。 1975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化學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他在那裡從事博士後研究。[2] 1978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在科羅拉多大學任教。 1987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 1988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 2000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接替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在馬里蘭州總統珀內爾Choppin。他還繼續領導在科羅拉多大學的世界著名生化實驗室,博爾德。[3] 2008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宣布,他將辭去總統的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回到教學和研究。
研究領域
托馬斯·羅伯特·切赫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在轉錄過程中的細胞核。他研究如何對DNA遺傳密碼轉錄成RNA。在20世紀70年代,切赫博士一直在研究單細胞有機體在嗜熱四膜蟲的RNA剪接的時候,他發現一個未處理的RNA分子可以拼接本身。 1982年,博士切赫成為首次證明RNA分子並不限於被被動的遺傳信息載體 - 他們可以有催化功能,並能參與細胞的反應。 RNA的加工和反應,尤其是蛋白質合成的核糖體RNA的催化了。核糖核酸酶被稱為核酶,並提供了基因技術的新工具。他們也有可能提供新的 - 例如治療藥物,他們有能力破壞和侵略切割,病毒的RNA。 托馬斯·羅伯特·切赫有第二個,非常不同的研究領域 - 端粒的結構和功能,線性染色體的自然結束。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在大會上重點,結構和功能的端粒酶,這種酶的複製端粒序列。在活動現場端粒酶蛋白亞基組成一類新的逆轉錄酶,酶以前被認為是限制病毒和轉座子。端粒酶是一個原因是,它是在90%的人類癌症的生物醫學方面的重要事實激活酶。因此,這種藥不僅能抑制其活性遠癌症化療後,作為一個要求。
個人榮譽
1987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由獲得美國癌症協會授予「終身教授獎」。 1988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獲得路易莎總霍維茨獎, 1988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荷蘭皇家科學院頒發「喜力獎」 , 1988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榮獲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1989年,托馬斯·羅伯特·切赫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獲。
主要功績
托馬斯·羅伯特·切赫(Thomas Robert Cech),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12月8日生於美國芝加哥。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78年後在科羅拉多大學任教。切赫於1981年後全力投入到RNA(核糖核酸)分子催化功能的研究,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發展了阿爾德曼的研究成果和學說。提出用分子層次上的化學理論來解釋RNA分子的自我催化機理。因此,他為建立生命科學在分子層次上的理論基礎作出了貢獻。為此,他和阿爾特曼共同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時年42歲。在此之前,切赫因核酸性酶的發現而獲得了聲望很高的1988年Lasker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