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毛莨
揚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 Miq.)為毛茛科毛莨屬的植物。多年生草本。鬚根伸長簇生。生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邊及平原濕地。由於揚子毛茛草的形狀類似於鴨腳,又稱為鴨腳板草,而鴨腳又為扁平的,類似於平足狀,在部分少數民族語言中,又稱之為「平足草」,如苗族語言中的「Flatfoot nyom」。
- 中文學名:揚子毛茛
- 拉丁學名: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 別 稱:辣子草、地胡椒、平足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毛茛目 Ranunculales
- 亞 目:毛茛亞目 Ranunculineae
- 科:毛茛科 Ranunculaceae
- 屬:毛茛屬 Ranunculus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鬚根伸長簇生。莖鋪散,斜升,高20-50厘米,下部節偃地生根,多分枝,密生開展的白色或淡黃色柔毛。基生葉與莖生葉相似,為3出複葉;葉片圓腎形至寬卵形,長2-5厘米,寬3-6厘米,基部心形,中央小葉寬卵形或菱狀卵形,3淺裂至較深裂,邊緣有鋸齒,小葉柄長1-5毫米,生開展柔毛;側生小葉不等地2裂,背面或兩面疏生柔毛;葉柄長2-5厘米,密生開展的柔毛,基部擴大成褐色膜質的寬鞘抱莖上部葉較小,葉柄也較短。花與葉對生,真徑1.2-1.8厘米;花梗長3-8厘米,密生柔毛;萼片狹卵形,長4-6毫米,為寬的2倍,外面生柔毛,花期向下反折,遲落;花瓣5,黃色或上面變白色,狹倒卵形至橢圓形,長6-10毫米,寬3-5毫米,有5-9條或深色脈紋,下部漸窄成長爪,蜜槽小鱗片位於爪的基部;雄蕊20餘枚,花葯長約2毫米;花托粗短,密生白柔毛。聚合果圓球形,直徑約1厘米; 瘦果扁平,長3-4(5)米,寬3-3.5毫米,為厚的5倍以上,無毛,邊緣有寬約0.4毫米的寬棱,喙長約1毫米,成錐狀外彎。花果期5月至10月。
主要價值
全草藥用,搗碎外敷,發泡截瘧及治瘡毒,腹水浮腫。
【土家藥】 小野棉花,起泡草,癢子藥:治療瘰傷,鶴膝風。
【性味】
①《分類草藥性》:性熱,味苦,有毒。
②《湖南藥物志》:辛,有毒。
【功用主治】治瘧疾,癭腫,毒瘡,跌打損傷。 [1]
①《分類草藥性》:治一切惡瘡,包魚口,外治蛇咬。
②《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
③《重慶草藥》:可以截瘧。
④《湖南藥物志》:治癭腫。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
選方
①截瘧:發瘧前以鴨腳板草嫩枝葉搗包脈筋(前臂內側接腕處,也可包命門),但應以布墊之,包的時間不可太久。
②治毒瘡或跌傷出血:鴨腳板草嫩莖葉搗爛,包傷口上,可以拔膿除毒,止血生肌。
但不能敷在未傷的皮膚上,否則刺激起泡。
③治跌傷未破皮者:鴨腳板草少量,合酒塗揉之。
採集
春、夏採收。
物種提示
本種以花萼向下反折,花瓣狹橢圓形,有長爪,瘦果寬大,長約4毫米,邊緣有寬棱以及莖偃臥,節上生根,花與葉對生而易於識別互。
特別提示
鴨腳板草是植物別名,在民間的稱謂里可能指向不同科屬的不同物種,除了本條所指的毛茛科(Ranunculaceae)毛茛屬(Ranunculus)的揚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外,在民間植物別名里,傘形科的鴨兒芹(Cryptotaenia japonica)、五匹青(Pternopetalum vulgare),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的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車前科(Plantaginaceae)的車前(Plantago asiatica)等等在民間稱謂中都有鴨腳板草的別名,所以需仔細分辯。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邊及平原濕地。
分布範圍
在我國分布於四川、雲南東部、貴州、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及陝西、甘肅等省。日本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