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揚州市甘泉中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揚州市甘泉中學位於江蘇省揚州市

目錄

所獲榮譽

2020年6月,省教育廳授予「2019年江蘇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稱號。

校園諮詢

幸福教育·非遺嘉年華️ ⑭丨甘泉中學:七星山峰亘南北 漢風泉韻話古今

「殿下,廣陵國到了。」屬下的話,打斷了東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荊的思緒,拉開車簾向外看去,映入眼帘的是縱橫交錯的街道、鱗次櫛比的房宇。這是一座熱鬧非凡的城市,人煙稠密,熙熙攘攘,歌聲、笑聲、喧鬧聲,如沸騰的波濤,直衝雲天。

公元58年,漢明帝即位不久,剛被封為廣陵王的劉荊被送出洛陽,前往廣陵國。漢代的廣陵國是分封的諸侯國,其範圍在今天的揚州、江都和高郵一帶,這一地區環境優美,物產豐富,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劉徹的兒子劉胥被封為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及至劉荊,已經是第七代廣陵王了。

劉荊摩挲着手中的廣陵王璽,心中想的全是「憑什麼是劉莊即位」,也正是這份自負,導致了劉荊的悲劇。因為多次出言冒犯皇上,朝中大臣紛紛上奏,請求嚴懲。最終,劉荊選擇了自殺。此後,朝廷也取消了廣陵國。

揚州市甘泉中學九(1)班同學邵萬晟一段字正腔圓的揚州評話——「甘泉山的傳說」贏得了台下觀眾陣陣掌聲,這是邗江區「不忘初心跟黨走 爭做時代好少年」主題教育活動暨揚州市甘泉中學2022年元旦文娛匯演中一段精彩演出。

文化興校是學校發展的必然使命,校園文化[1]建設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引領,文化是學校的根與魂。每一所學校都應該在融匯歷史傳統、當下實踐與未來發展的基礎上,鍛造熱氣騰騰的學校文化。

尋根溯源,家國情懷

甘泉山在邗江區甘泉街道境內,其地勢在區境內為最高。山上有口泉井,泉水甘冽,得名甘泉,由此,山名也為甘泉山,而歷史上的甘泉縣、如今的甘泉街道都因甘泉山而得名。

甘泉山,準確地說,應該是土墩子,卻是一座文化寶藏。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卷123記載了厲王胥冢,還引《郡國志》:「廣陵厲王胥冢,歲旱鳴鼓攻之,輒致雲雨。」也就是說,西漢廣陵厲王劉胥能夠呼風喚雨,保佑一方。需要注意的是,樂史在這裡沒有提到甘泉山,不過劉胥能夠「致雲雨」,留下了與甘泉山聯繫起來的想象空間。明代的《嘉靖惟揚志》是現存已知最早的揚州地方志,不過包含山川在內的三卷散佚了,無法直接看到關於甘泉山的記載。古代地方志的編纂,其慣用手法是後代抄前代。清《光緒增修甘泉縣誌》卷二《山川》就抄錄了明代《嘉靖惟揚志》關於甘泉山的記載:「山上有七峰聯絡如斗,平地錯落,諸圓岡凡二十八,如列宿拱斗然。」即甘泉山共有7座山峰,如同天上北斗,山腳周邊還有28個丘岡,仿若眾星拱衛。把普通的山丘與天象聯繫起來,則是上升到一種哲學的高度了。到了清代,甘泉山的故事傳說最終定型,涵蓋了豐富的天文、地理、人文等內容。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三《南直五·揚州府》江都縣載:「甘泉山,府西北三十五里。高二十餘丈,周圍二里。山有七峰聯絡如同北斗,平地錯落。又有圓岡二十八,如列宿之拱北。上有泉甚甘,因名。」這種說法,為後世地方志所沿襲,成為了定論。

據《西山樵唱》載:「甘泉山,在府西三十五里,上有七峰如斗,下有二十餘岡如列宿。」甘泉山亦稱老山,高63米,占地約19萬平方米,山有七峰、然非斗狀分布,山上遍植青松翠柏,四季常綠。據地方志記載,老山為一代廣陵王的墓葬。圍繞着老山分布的大小不一的30餘座土丘、山墩,並不是天然的高地,而是人工堆積起來的同這個家族有着密切關聯的高墳大冢。根據調查和考古發掘,在老山北麓的鄭莊有兩座西漢時期的劉氏家族墓,位於老山東北的雙山,是出土「廣陵王璽」金印的東漢廣陵王劉荊墓,位於老山南邊的老虎墩東漢磚室墓,氣勢雄偉,蔚為壯觀,其形制、規模等特徵已表明是王侯墓葬,此外還有寶女墩、汪家山、吳家山、軍莊、雙墩、三墩等兩漢墓葬。墓葬形制,西漢大部分為木槨墓,東漢以磚室墓為主。王侯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豐富精美,體現了泱泱漢邦的大國風範和廣陵國雄厚的經濟基礎。多數墓葬雖然在歷史上先後被盜掘過,但廣陵王劉荊東漢墓,老虎墩東漢墓,寶女墩新莽墓,妾莫書西漢墓,姚莊101、102西漢墓,巴家墩西漢墓等,仍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

千百年來,人們長期流傳着「甘泉有墩就有墓,挖地三尺就有寶」的說法,在已發掘的漢墓中,出土珍貴文物千餘件,其中廣陵王金印為稀世之寶。如今在甘泉山上及周邊地區還留有甘泉古井、靈雨台、鳳凰窩、龍王廟、惠照寺、沉槍井、靴子塘、帽兒墩等遺蹟。而甘泉山傳說就是在這一特定的人文環境和歷史遺存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個動人故事。這些故事傳說將這裡獨特而神秘的山山水水娓娓道來,蘊含着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

學校地處甘泉,我們把「根」與學校教育價值定位緊密結合,就定格了我們學校文化品牌「甘泉漢文化」(非遺「甘泉山的傳說」)。地方文化給了教育者許多的深思,教育也產生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互動方式的覺醒,這種覺醒也是一種哲學頓悟,所以我們將甘泉漢文化與學校教育[2]的價值定位緊密結合有着天然的契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