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揚州文峰寺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文峰塔

地理位置;揚州城南古運河畔東岸

建造時間;明萬曆十年(1582)

文峰塔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是在當時知府虞德曄等地方官員的贊助支持下,由僧人鎮存賣武募化建成。關於此事,明代文學家兵部侍郎王世貞文峰塔記》中說:「此僧在少林寺從師披剃,命名曰鎮存,把缽維揚,至南關之外福田庵結夏,有感於阿育王事,發希有想,擬創寶塔……」塔建成後,當時中丞邵御史聞而喜之,題名「文峰塔」,將文化、宗教、民俗合而為一。

位於江蘇揚州市廣陵區,2006年6月5日,授予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1]

目錄

發展歷史

位於揚州城南古運河畔東岸 ,因塔而聞名, 現為旅遊景點。

康熙七年(1668)七月,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傾倒附地。次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將塔尖增高一丈五尺。咸豐三年z(1853)寺遇兵火,塔遭火焚,木質結構全部毀壞。由萬壽寺住持寂山等募資主修。

景觀

塔尖合「大放毫光、萬縷千絲、盤旋而上,如孤峰聳秀,矗入雲霄,水陸之人皆仰瞻驚嘆」。文峰塔為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每層八拱門,底層迴廊式做法,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身青磚青瓦,是塔的主要建築構件,塔高近50米,塔頂為八角攢尖屋頂,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表現了我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

登上塔頂,則有「雲來衣一拂天近首難搔」之感,每當朝陽升起,文峰塔的塔影倒映在古運河的河水之中,如筆蘸硯池,成為硯池墨的景觀,故而清代李豫曾的《文峰塔》詩中有「九峰硯池塔作筆」之白。文峰塔下為文峰寺,寺的門朝西,面臨運河,這裡原稱之灣子,文峰塔寺建成後,改稱寶塔灣。在寺門前立一名碑,上書「古運河」三個字,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都從此而入長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也從空里過。

彎彎運河流水不息,悠悠行舟千帆競發。巍巍寶塔聳立,幽幽古寺靜謐。古往今來,文峰寺已成為揚州塔合一的特點。文峰寺在省宗教部門和揚州市政府批准已於2000年正式批准對外開放。並將市區五中內的明代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寺的大雄寶殿藏經樓戒台搬遷至文峰寺修復。復修後的文峰寺占地30畝,整個寺院修建工程浩大,耗資之巨、需幾度春秋,乃吾等僧人之職責,甚感任重而道遠,力薄難支。

修繕塔廟,十方共享,一份奉獻,萬世庇蔭。佛祖云:「賢人喜布施、天人暗讚揚。舍一得萬報,後福不可量。」欣逢盛世,國富民強。祈求海內外高僧大德、四眾弟子、社會各界、善男信女。共發慈悲心,同償菩薩願,慷慨樂助,廣種福田,同結勝緣,法喜充滿。

相關視頻

揚州文峰寺 城市名片網周京生報道

參考來源

  1. 歷史名寺文峰寺滄桑歷程,鳳凰網 , 201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