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流传在江苏扬州、镇江一带的地方曲种,俗称“小唱”、“小曲”,起源于元代,使用扬州话演唱。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扬州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传统曲艺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扬州民歌,传承了元明俗曲。清代康、干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
目录
历史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元代夏庭芝所著的《青楼集》中已有“李芝仪,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的记载。
清代康乾年间扬州清曲达到了鼎盛。扬州清曲艺人曾到达广东、福建、江西、山东、两湖等地,并对当地的曲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一书中描绘了当时清曲的演出盛况,并记载了诸多著名艺人和曲牌名。
民国初年,随着大量苏北人来上海谋生,扬州清曲在上海达到中兴,涌现了一批著名艺人,如王万青、黎子云等等。唱片公司为他们灌制了清曲唱片,并在社会上发行。
1960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扬州曲艺团,吸收了许多民间清曲高手,并搜集整理了扬州清曲的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986年,广陵清曲之友社成立,扬州清曲逐渐复兴。2006年,扬州清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表演形式
扬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过8人,但每人须会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弹自唱,自拉自唱”[2]。唱法有“阔口”与“窄口”之分,“阔口”指男性用本来声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
扬州清曲通常使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碟子、瓷盘、酒杯等乐器伴奏。
==《茉莉花》“属地”之争==
世界经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苏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2019年3月引发了一场“属地”之争。
“《茉莉花》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民歌”,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鲜花调],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戏曲集《缀白裘》,已收录了它的歌词。” 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希特纳从广州采集了扬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调’。其中的《茉莉花》,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进了歌剧《图兰朵》的背景音乐。
当年周恩来总理听到前线歌舞团演唱《茉莉花》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来说: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的美妙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
“争这首歌是哪儿的民歌,没多大必要”,韦明铧说:“关键是要抢救它的‘老祖宗’(即:扬州清曲)。[3]”
==千家养女先教曲==
[鲜花调]是扬州清曲的一个曲目。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营养,在明中叶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
清康、干年间,扬州清曲进入鼎盛时期。 清曲研究专家朱祥生当时以“歌吹”驰名的扬州,郑板桥曾在诗中这么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教的什么曲?就是扬州清曲[4]。
即使在昆曲故乡苏州,那时扬州清曲也风光得很。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即昆曲),群一噱而散。”可见当时清曲有多么大的魅力!
200多年前,扬州清曲随一批批歌妓流传四方,滋养、丰富了襄阳小曲、广东南音、东北二人转等二十多种戏曲曲艺。
“其实,扬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们身边。”韦明铧说,比如,《洪湖赤卫队》中“手拿碟儿敲起来”,就是沿用了扬州清曲“敲瓦碟”技艺;又比如香港电影《三笑》,多数曲调就是来自扬州清曲,其中唐伯虎的书僮华安“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调”。
濒危状态
1、建国后,所有扬州清曲艺术名家,均已相继去世。一支重要的师资队伍丧失殆尽。目前只能依靠他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参与传授。
2、全国范围内,现仅有江苏扬州、镇江及上海市区一带尚有少量扬州清曲业余爱好者活动,也只有扬州曲艺之友社和上海市扬州清曲之友社两支业余团队,另在江苏江都、镇江等地有极少数零星爱好者。上述全部人数现已不足50人[5]。
3、20世纪60年代初,扬州市曲艺团曾招收10多名学员,经过老艺人施教,均能独立演出。后因“文革”,曲艺团解体,学员和老艺人全部转业或下放。“文革”后,虽复建曲艺团,但扬州清曲已无1名正式演员。近年来,扬州虽有极少数年轻人学唱扬州清曲,但毕竟缺乏正规手段,加之学习的成员流动性大,兴趣也不稳定,因而渐趋冷落。
3、扬州清曲目前所留存的曲目,除个别60岁以上的传人掌握较全面外,爱好者实际掌握的曲目不及十种。
4、音像资料极不完善。扬州清曲的音像资料与扬州清曲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历史上曾有的老唱片及分别录入磁带的老艺人的唱段,由于过去一直无牵头的行政主管单位和团体从事收集、整理归档和保护工作,唱片、磁带散落在民间,因扬州气候湿润,梅雨期长,许多磁带的磁粉受损,音像保存、抢救迫在眉睫。尽管文化行政部门自二十世纪末开始重视,但由于资金的局限,目前的保护环境和保护条件均不如人意,赴各地对老艺人采风的高科技音像设备缺乏,保护音像条件也未达到较高标准。
5、“口传心授”是清曲基本传承方式,艺人传承靠的是收徒传教,代代相传,艺人队伍规模日趋缩小,直接影响传承。
6、爱好者随各时代的社会民俗变化,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对曲艺爱好也日渐多元化,在对扬州评话、弹词等曲艺样式上有更多选择时,对清曲这种坐唱类曲艺(不着装,只唱不说)的爱好欣赏程度日趋下降,爱好者群体渐小。
8、由于社会化、城市化的急骤变革,在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流行文化影响下,加之现今社会现代传媒手段的发达、渗透,作为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扬州清曲濒危程度已日趋严重。
视频
扬州清曲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扬州清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 扬州清曲贵在“清”:字词清、曲清、演员清,传统文化网,时间:2014-05-03
- ↑ 拯救扬州清曲 拯救绝唱!,搜狐,2003年07月28日09:14
- ↑ 扬州 其一,古诗文网
- ↑ [新手加入] 扬州清曲 ,扬剧论坛, 2016-8-19 1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