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
图片来自kknews

抗坏血酸( C6H8O6)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具有抗氧化性质的有机化合物。纯的抗坏血酸是白色固体,但有些杂质的样品会带点微黄色。[1]

抗坏血酸易溶于水,形成轻度酸性的溶液。这种物质最初被称为“L-己糖醛酸”,但是当它在动物上被发现有维生素C的活性之后,有人建议将其重新命名。抗坏血酸/抗坏血酸被定义为一种维生素活性,而不是那么一个特定的物质。

新的名称,抗坏血酸英文名“Ascorbic acid”源自于:a-(表示“不”)+ scorbutus(表示“坏血病”,此病缘于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衍生于葡萄糖,许多动物都可以制造它,但是人类需要它作为营养摄取的一部分。其它缺少制造抗坏血酸能力的脊椎动物包括灵长类、豚鼠、真骨鱼类、蝙蝠和一些鸟类,他们都需要抗坏血酸作为饮食中的微量营养素。

目录

历史

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柠檬汁能够防止航海者们患上坏血病这件事情被人们注意到了。最初,抗坏血酸的酸性被认为是这个效果的原因。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其他饮食中的酸,例如,并没有这样的功效。在1907年两个挪威医生报道了食物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预防疾病的化合物,一种与预防脚气病的不同的化合物。这些医生正在调查营养缺乏病的膳食,他们使用豚鼠,它们容易得到坏血病,新发现的食品因素最终被称为维生素C.

从1928年到1932年,匈牙利领导的研究小组圣捷尔吉•阿尔伯特,以及,美国研究人员查尔斯•格伦金,确定了抗坏血病因子为一个特定的单一的化学物质。在梅奥诊所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已经动物肾上腺分离出化学品己糖醛酸。他怀疑这是抗坏血病的因素,但不能生物学测定证明它。该实验终于在匹兹堡大学金的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一直使用天竺鼠对这个问题研究多年,1931年年末,金的实验室圣捷尔吉•阿尔伯特间接获得的肾上腺己糖醛酸,到1932年年初使用他们的动物模型,证明了它是维生素C。

那年晚些时候圣捷尔吉•阿尔伯特的研究小组发现,匈牙利辣椒粉,在匈牙利饮食中常见的香料,是己糖醛酸的丰富来源。他送了一些给沃尔特•霍沃思,一位英国糖化学家。1933年,正与研究当时的助理署长埃德蒙•赫斯特和他们的研究团队,霍沃思氏推导出正确的结构和维生素C的光学异构体的性质,并于1934年报导了维生素的第一合成。为了纪念该化合物的抗坏血病特性,霍沃思和阿尔伯特提出了“A-抗坏血酸”的新名称。当其结构通过合成最终证实,它由霍沃思和阿尔伯特命名为“L-抗坏血酸”。

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霍沃思因为他确定的抗坏血酸结构–与保罗•卡勒共享,卡勒的获奖是对维生素的研究。同年阿尔伯特因对L-抗坏血酸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推荐的高剂量的维生素C对抗感冒和癌症预防。然而现代的证据不支持高剂量的维生素C在癌症的治疗或普通感冒的预防作用。

制备

赖希斯坦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组合化学和微生物的方法,由D-葡萄糖生产抗坏血酸,其中发生的几个步骤。而这个过程的设计是由诺贝尔奖得主赖希斯坦和他的同事们在1933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实验室工作完成。

参考文献